1.古人怎样用烽火传递信息
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这是 《辞海》的说法。就笔者所知,所有的辞书和所有的教材都这么认为。 这种观点根源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该著说:“狼粪烟直上,烽 火用之。”
狼烟即烽火,这没错,但段成式的看法明显站不住脚。只要有风, 包括狼粪在内,什么燃料的烟也不可能是直上的;反之,如果无风, 各种普通燃料的烟都该是直上的,当然也包括狼粪烟。笔者请教过动 物园里的人,他们认为狼粪同狗粪相比并无什么特殊处。
主要问题是,不可能收集到那么多狼粪。笔者就多年生活在烽火 台遍布的河西走廊。乌鞘岭以西,一直到罗布泊,千余公里地面,时 能见到烽火台,有明代的,也有汉代的、北魏的。笔者在生产建设兵 团屯垦时期,连队驻地附近就有几座。这些烽火台,其中不少是在茫 茫的沙漠和戈壁滩上,要说狼偶尔路过大概是实情,要说能找到一大 堆狼类可能就是天方夜谈了。每座烽火台都点燃足够的狼粪以传递警 报,那怎么可能? 先秦邦国时期,有些烽火台筑在内地人烟稠密的农耕地区,“烽 火戏诸侯”故事时代就是这样。那样的农耕区,更不可能收集到足够 的狼粪。
烽火到底用的什么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门从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 的烽薪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 薪展品。烽火由烽薪燃起,这已为今天的考古学者所公认。以干柴引 火,续以湿柴,浓烟就会滚滚而起。
敦煌学者李正宇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即这样认为。那么,为什 么有“狼烟”之谓呢?李正宇先生说,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 少数民族的图腾,其军队被中原人称为“狼兵”,所以为中原报警的 烽火被称为“狼烟”。李正宇先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但“狼兵”之说 的依据不太充实。笔者认为,“狼兵”之说应该与以下两点有关。一 是古代游牧民族有吃生肉的习惯,直到今天个别边远之地的牧民依然 吃生肉(笔者目睹过);他们平素又衣动物之皮,动物之尾又缀在皮 帽上。二是他们入侵后烧杀淫掠。这样,其军队被称为“狼兵”就是 很自然的事了。其兵为“狼兵”,其统治者被称为“狼主”。“狼主” 一词,《现代汉语辞典》即有释。
旧小说旧戏曲中屡有“狼主”之谓,如《精忠岳传》中就将岳飞 抗击的金兵的最高头儿称为“老狼主”。旧小说旧戏曲还称入侵的北 方民族军队有“狼子野心”。所以,笔者认为,“狼子野心”、“狼 兵”、“狼主”、“狼烟”中的“狼”字,含义是相同的
2.关于信息传递的诗
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调兵。符有两种:一为铜虎符,一为竹虎符。铜虎符用途有二:一为郡守符,作为中央委任太守的证明;二为发兵符。《史记》中记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从王室盗来的兵符,赶往边境,撤换了魏将,率兵解除赵国之危,深得民心,表现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唐人韩翃有诗云:“怀君乐事不可见,鬃马翩翩新虎符”;罗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的诗句。可见,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
3.关于古代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故事 100,200字 (不要周幽王的那个
1,传说长城修好后,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再也不敢来侵犯了。可是有一年的一个黑夜,天下起了大雨。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匈奴一下子就突破了北方边境。
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大将袁牧去抵挡。袁牧领兵打败匈奴。击败匈奴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研究怎么能迅速的传递军事信息。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小雨,袁牧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看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雨在下,烟在冒。他灵机一动。然后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战事就立刻烧火。自从修上了烽火台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动呢。所以从那以后,边境上就消停了。 2,三国时期的关羽仿照周烽火台旧制,沿江列布烽火台,一旦发现东吴军队,即点燃烽火,示警云长。关羽得报,即可迅速回兵。
东吴吕蒙采取白衣渡江的方式迷惑蜀军。看守烽火台的蜀兵已经司空见惯了,而且蜀兵还经常接受动物商人的贿赂。因此,虽然有大批白衣人过江,也丝毫没有引起蜀兵的警觉。东吴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使关羽不能从烽火台及时得到荆州的军事信息,以至于被铺被杀。3,明朝时期,戚继光在浙江当地招募的浙军,人数虽只有三千,人称“戚家军”,当时正驻扎在宁波府。宁海当时是倭寇进攻的重点地区,某夜倭寇突袭宁海县城,烽火台立即报警,此时距离宁海有八十多公里的戚家军在极短时间内就收到了警报。戚继光接警后,立即率全军星夜兼程奔赴宁海,经一夜强行军,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到达宁海。倭寇见戚家军突然而至,大惊失色。纷纷撤往沿海,准备夺船而逃。戚家军尾随追击,在桃渚、新河、圻头等地全歼倭寇,取得大捷。这是戚家军自组军以来所打的第一仗,取得重大胜利。此战以后,为害宁海二百多年的倭寇之患始告平息。
4.古代烽火传递的信息是——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
驿站,
找人代信
烽火台
鸽子
人们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现代社会传递信息有:
快速投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
发邮件
发短信
打电话
发传真
视频会议
卫星定位
邮递
如QQ等聊天工具传递信息
等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用烽火传递信息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