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详细解释王安石古诗《黄河》诗句的意思吗
意思是黄河的水源自昆仑山,贯穿神州大地,气势磅礴;一路风沙,一路波浪,一旦洪水决堤,万千的黎民百姓将无家可归。
原文: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出自——北宋宰相王安石的诗《黄河》。
这首诗写在深秋之时,清晨,天上繁星点点,残月渐逝,周遭还有阵阵鸡鸣。因着战乱,朝廷不得不征兵。战马嘶鸣,仿佛是对离人的不舍。回看自己的亲人,泪流满面。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2.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
22、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3.关于黄河的古诗诗句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6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7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潼关怀古》) 8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0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1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2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13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1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15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16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17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二首 【唐】杜甫 18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黄河二首 【唐】杜甫 19 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河阳诗 【唐】李商隐 20 左右分京阙,黄河与憨础封飞莩读凤嫂脯讥宅连。
——————陕城即事 【唐】姚合 只找到那么多。
4.20首关于黄河的古诗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题天柱峰》【唐】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关于黄河的诗句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
6.关于黄河的诗句
描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7.王安石的《黄河》整首诗的意思
我来回答这首诗写在深秋之时,清晨,天上繁星点点,残月渐逝,周遭还有阵阵鸡鸣。
因着战乱,朝廷不得不征兵。战马嘶鸣,仿佛是对离人的不舍。
回看自己的亲人,泪流满面。在这黄河之上,河水滚滚不停歇,这湍流之水,被击打的飞溅,远看那云,却好似惹上的淡淡哀愁。
出征在外的人又想起了在家的亲人,也不禁愁容满面。不觉走到了野外,地势低平开阔,却有一股寒意袭来,身冷,心更冷,这棠棣的叶子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作者通过对野外凄凉萧瑟环境的描写,对亲人被征做征夫而不能骨肉团聚,对征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恨,对人民生活的深深担忧。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王安石关于黄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