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雪的诗句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大雪满弓刀
7.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
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0.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11.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12.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16.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2.鲁迅《雪》的三个句子赏析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点之一是孤独,在这里他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雨是雪的最初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赞扬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灵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雪依着风而来,化作雨而去。
雪花成了雪粒,雪粒变作雨点。鲁迅说,孤独的雪,是死了的雨,是雨的精魂。
不以为然,雪化成雨,雨才是雪生命的延续。雪去得匆匆,不舍。
何时再来,等雨冻结了,凝固了,就会有雪了。原来雪真得是雨得魂,雪来了,雨也就得到新生了。
雪为何总是无声无痕?为何总是洁白纯净?为何总是轻盈而来沉重而去?那漫天的飞雪是雨的祭典,是一场告别旧,迎接新的仪式。与雪相拥,吻着冰冷的雪花,迎接下一场雨。
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大众的觉醒而奋斗不息。以他审视时代的睿智,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在他的生前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他却为这个理想不停地工作,“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败了,即使是被黑暗势力威胁,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赶快做”的人生哲学,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还在战斗,还在关心着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启蒙。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喻鲁迅婚后的独身生活,这种雪是“社会的战士”,“永远在奋斗的途中”,随时都可以“旋转升腾”起来,“就是登程的旅客了”。
鲁迅的孤独很快就结束了,写这篇散文的两个月后,鲁迅开始与许广平通信,半年之后就确立了自由恋爱的关系。“雨”虽然被包办婚姻制造成“冰冷坚硬”的雪,却仍有复活的能力,奋飞抗争之后,“死火”复燃,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他们到了“江南”(绍兴)之南的上海,再也不是任人摆布的雪罗汉了。 “死掉的雨”,意谓雪是受到严寒摧残的雨(欲)。
在“暖国”时期的爱欲本能被江南的包办婚姻压抑而死,“死雨”犹“死火”,两首诗的借喻和意境可视为同义互训关系,都是先表死掉的爱欲,再表爱欲的反抗和寻找出路。到了北平之后,死雨的精魂又化为漫天的飞雪,反抗着中国传统文化。
“死雨”化为“死火”之后,就要走出冰谷了。 “雨的精魂”,喻人之性欲的本来面目,在“暖国”里是雨(欲),回到寒冷的中国就变成了雪。
鲁迅在“暖国”日本接受了自由恋爱的思想,它已经成为鲁迅思想的灵魂,鲁迅仍执著于此,对爱情虽无所追求,然始终想往不已。 最后几句,非常明显是鲁迅内心性压抑的表达。
当你真正读懂了鲁迅,你会震颤,你会流泪。忽然又使人想起了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那悲凉壮烈的意境,与鲁迅的《雪》的意境是相通的。
再说一下这些猜测的思路。鲁迅在写《雪》之前19天,北平下了一场雪,《鲁迅日记》1924年12月30日记着: “雨雪,……下午霁,夜复雪”,次日又记: “晴,大风吹雪盈空际。”
这也许是鲁迅写这篇散文诗的契机。有人说鲁迅是在赞扬自然美景,描绘了两幅雪趣图。
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须知,鲁迅即使在大冬天也不穿棉裤,哪有闲情逸致来赏雪?赏雪的雅趣,在“暖国”日本倒是有的。
鲁迅说得很明白: “我先前寓居日本时,春天看看上野的樱花,冬天曾往松岛去看过松树和雪,何尝觉得有著作所数说的那些可厌事。然而即便觉到,大概也不至于有那么愤懑的。
可惜回国以来,将这超然的心境完全失掉了”(《〈出了象牙之塔〉后记》)。赏雪需要“超然的心境”,起码要保暖,未穿棉裤去赏雪无论如何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所以鲁迅绝非空泛地在赞美雪的精神,而是借题发挥,抒发隐痛。何况鲁迅自己也已经说出《野草》是“难于直说”,“措词含糊”的话了,鲁迅就是怕读者不解,才又写了《立论》一文,可惜许多人都辜负了鲁迅的苦心。
其次,歌颂雪的精神,完全不必描写塑雪罗汉,而且从美学角度看,赞美南国的雪重点放在塑雪罗汉的描写上,简直给人以败笔的感觉。于此之前的《在酒楼上》的雪与红花的描写,是何其生动传神。
再者,其实塑雪罗汉在北方也很普遍的,并非南国雪景之特色,为什么后文描写北方的雪,却说“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好像北方的雪不能“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而塑雪罗汉似的。当年十月鲁迅又写了《孤独者》这篇小说,其中也写到了雪,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下了一天雪,到夜还没有停,屋外一片静极,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我在小小的灯火光中,闭目枯坐,如见雪花片片飘坠,来增补这一望无际的雪堆;故乡也准备过年了,人们忙得很,我自己还是一个儿童,在后院的平坦处和一伙小朋友塑雪罗汉。雪罗汉的眼睛是用两块小碳嵌出来的,颜色很。
3.描写雪的诗句,要有诗句的意思
1. 宋·张元《雪》:五丁仗剑决云霓,取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降。 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2. 陆游在《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赏析]把雪花飘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掷米。
3. 陆游《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佩玉姗姗霭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未看舞鹤随风盖,先喜飘花集拜茵。耕垅土膏千耦出,市楼酒贱万家春,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
[赏析]中四句以诗人赏雪、农家出耕、市楼酒贱多方位地写出瑞雪喜庆,诗笔清洒。
4.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来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的大意是说:梅和雪都想报春,谁也不服谁,于是引得诗人大费周章,不得不做一番评论:梅没有雪那样洁白,雪也没有梅那样清香,二者各有所长,难分高下,这是辩证观点。
5. 元·黄庚《雪》 :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羔羊金帐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赏析]以“玉万家”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
6.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赏析] 写刘备风雪访孔明途中遇见黄承彦的口吟雪诗,又把雪花比拟为玉龙鳞甲剥落纷飞。
7. 传说清乾隆帝与纪昀合作的咏雪诗(乾隆作前三句﹐纪昀作末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赏析]“片”字本身就有一片片的形象﹐黄永武认为﹐“片”“夹杂在许多数字间﹐不但表现了音感﹐量感﹐也可以显现大雪纷飞的画面景观。”
8. 张孜 《雪 诗》: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赏析]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4.描写秋天雪景的诗句
写雪的: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写秋的: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日 耿湋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 杜 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 咏秋诗句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晋代陶潜: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元代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 陈毅: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写秋的诗词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唐·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
5.关于雪的诗句
(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雪,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
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九)张孜《雪 诗》: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赏析]《雪诗》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
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雪诗》在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都写得色彩秾丽,生动逼真,而在篇末,“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十)宋代 黄庭坚《咏雪诗》:连空 春 雪 明 如 洗, 忽 忆 江 清 水见沙 。 夜 听疏 疏 还 密 密 , 晓看 整 整 复 斜 斜 。
风 回 共 作 婆 娑 舞 , 天 巧 能 开顷 刻 花 。 正使 尽情 寒 至 骨 , 不 妨 桃 李 用 年 华 。
[赏析]“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即用虚字行气 ,八字相迭,可谓匠心独运。 (十一) 宋·张元《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 降。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十二)陆游在《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初疑天。
6.描写吟雪的诗句
春雪
作者: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译文: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春雪》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呼,诗人用曲折的笔法,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7.形容雪景美的诗句
1、《卜算子·咏梅》——【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2、《终南望馀雪》——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释文:终南山北坡一片清丽,皑皑积雪似白云飘浮在天际。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阵阵寒气。
3、《咏雪 / 咏雪联句》——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雪梅·其二》——【作者】卢梅坡 【朝代】宋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5、《山中雪后》——【作者】郑燮 【朝代】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译文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8.描写冬天古诗即赏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湖心亭看雪>;原文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那天.初更了.我划了一只小船.围裹着皮衣和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只见)白气茫茫地一片.天空和云彩.山色.水都是白茫茫的,湖上(能辨别的)只有长堤的一线痕迹.一个小点般的湖心亭.一片草叶般的我小船和两三粒谷子般的船里的人.
---来到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张毡子对面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子里的水正烧开.看见我来.他们非常惊喜.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杯后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客居在这.
---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地说:[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9.关于雪的诗句
(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雪,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
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九)张孜《雪 诗》: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赏析]《雪诗》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
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雪诗》在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都写得色彩秾丽,生动逼真,而在篇末,“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十)宋代 黄庭坚《咏雪诗》:连空 春 雪 明 如 洗, 忽 忆 江 清 水见沙 。 夜 听疏 疏 还 密 密 , 晓看 整 整 复 斜 斜 。
风 回 共 作 婆 娑 舞 , 天 巧 能 开顷 刻 花 。 正使 尽情 寒 至 骨 , 不 妨 桃 李 用 年 华 。
[赏析]“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即用虚字行气 ,八字相迭,可谓匠心独运。 (十一) 宋·张元《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 降。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十二)陆游在《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初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