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
他的诗形式上又千变万化,诗在均匀匀称中又追求多样化。
《康河晚照即景》4句,整齐中又稍有错落,《爱的灵感》300多句,都那样整齐,《火车擒住轨》每节两行,而《石虎有同七号》每节六行,每节大都十七八行,诗人不仅在诗节的排列长短上作了多样化,而且在体裁和格调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她是睡着了一一/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是入梦境了一一/香炉里袅袅起了缕缕螺烟,”0(《她是睡着了》),句式错落有致,写来如此轻松、恬静.我们仿佛看到星光下的那朵白莲在静静地开放,她的呼吸,她的脉搏,我们都感觉到了,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碧螺烟,于是又不难让我们联想到诗人的浪漫情思,联想到他写诗的形式技巧。
当然,他的浪漫主义,他对生命的欢乐,无疑不是他对“受、自由、美”追求的写照,尽管他的追求有时是那样的不切实际。一首《自然与人生》,诗人最后感慨“变幻的自然,变幻的人生./瞬息的转变,暴烈与和平,刿心的惨剧与怡神的宁静;一一/谁是主,谁是宾,谁幻复谁真?……,厄难与幸运,娱乐他的冷酷的心,/与我在云外看雷阵,一般的心情?”0这样主情的尽兴抒发,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何尝不是形式的出新。
2.现代诗歌的形式美
味诗歌的形式美 ——高中阅读教学新探 关键词:诗歌 形式美 阅读教学 “汉语是诗的语言。”
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诗歌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从古至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也不断的探索着各种诗歌教学方法,例如创设情境,配乐朗诵,以诗作画等,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各种方法所达到的效果都是让学生领略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意蕴美,对于诗歌的形式美涉及甚少。
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诗歌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它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
笔者认为古代诗歌也好,现代诗歌也好,形式绝对和组成诗歌的元素一样重要。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就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诗歌作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四言句 四言句在诗歌中的精彩表现,当首推《诗经》。它是汉语中最原始和最优越的组合形式之一,是最整饬却又最自由的形式之一。
它在视觉上最鲜明的特点是“抱成一团”,亦即它是汉语中最显著地以整体逻辑形式构造的语言形式之一。它常常独立使用,不需要任何语法标记来约束它,古代是如此,现代亦复如此,所以它是最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特征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的出现在汉语中有一定的必然性,汉字作为方块字,本身给人以四个方向的感觉。“四”在汉语中有其特殊性。
它的节奏短促有力,坚决果断,是汉语中最独特和最优美的节奏之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① 它的结构形式是不能按照今天流行的语法来解释的,它的美感亦无法用现代汉语替代。
比之于古代最精粹的语言,我们现代人对汉语形式的感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不是进步了,而是大大退化了。白话文运动的健将们为打破汉语的僵化作了巨大努力,但放之于今天,那些著名的作家们不追求整饬有力而追求散漫无形,不追求直观清晰而追求笼统模糊,不追求言语简练而追求拖沓饶舌,其居心何在呢?四言句是克服现代汉语散漫无形的一帖良剂。
二、五七言诗 若是四言句是汉语大厦的基石,那么五七言是汉语展翅飞翔的形式之一。所以四言句作为汉语的阶梯一直保留使用至今,但五七言诗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们抒情、吟咏时结出的果实,是汉语的节奏之一种,但它们的结构形式还是整体逻辑形式。
汉语的形式可谓是世界语言中最奇特的语言形式:汉语最整饬,但其内部形式又出人意料地千变万化,所以又是最自由的。为了达到最整饬的形式,它甘愿打破一般性的语言规范,如大量使用倒置、省略等方式以求形式对仗和节奏协调,而这种方式又作为一种传统被汉语语族承认。
五七言诗首先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浑然一体,消弭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界线,没有语法标记确定它们的所属关系。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② 这种语言形式更是奇之又奇了。但当我们以汉语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时,我们就不会如孩子般惊惶失措了。
它的审美意义和节奏意义大于它的语法意义,尤其把它当作独立的审美作品时。它的“香稻”和“鹦鹉粒”给人的质感和芬芳感,“碧梧”和“凤凰枝”给人辉煌的色彩感,而“老”字给人的沉郁感。
当你领悟到它的妙处时,你会进一步感觉到,不这样倒置还不行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③ 这就是所谓的“状目前之物如在眼前”。
三、白话诗 以新的诗体取代旧的诗体,已成为诗歌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诗的形式创新由于诗的语言面临变革而显得更为必然。
按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而是一种基本结构,具有组织新话语的能力,并制约着人类的思维结构、思维模式。诗的语言的变革要求,更增强了诗歌形式更新的必要性。
真正成为“诗界哥伦布”,为中国诗歌找到“新大陆”的,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们。五四新文学运动突破了“诗界革命”的局限,不仅以纯粹的白话完全取代了文言,而且彻底摆脱了旧体诗的形式,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尝试”阶段一过,新诗体便结出硕果。郭沫若自称是“最厌恶形式”的人,他的诗冲破一切形式束缚,追求诗歌的内在韵律,白话的自然音节。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④ 《女神》中的诗歌,语言与形式已绝无文言古诗的痕迹。
《女神》中的诗呈现出激荡的力量,饱酣的气势,火热的情感,体现了五四“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而这一切正。
3.与视觉形式规律有关的诗句
颜色: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听觉: 夜 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触觉: 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嗅觉: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早春: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暮春: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喜悦: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悲伤: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从诗歌形式美的角度赏析席慕蓉的《伴侣》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5.现代诗歌的形式美
味诗歌的形式美 ——高中阅读教学新探关键词:诗歌 形式美 阅读教学“汉语是诗的语言。”
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诗歌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从古至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也不断的探索着各种诗歌教学方法,例如创设情境,配乐朗诵,以诗作画等,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各种方法所达到的效果都是让学生领略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意蕴美,对于诗歌的形式美涉及甚少。
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诗歌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它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
笔者认为古代诗歌也好,现代诗歌也好,形式绝对和组成诗歌的元素一样重要。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就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诗歌作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四言句 四言句在诗歌中的精彩表现,当首推《诗经》。它是汉语中最原始和最优越的组合形式之一,是最整饬却又最自由的形式之一。
它在视觉上最鲜明的特点是“抱成一团”,亦即它是汉语中最显著地以整体逻辑形式构造的语言形式之一。它常常独立使用,不需要任何语法标记来约束它,古代是如此,现代亦复如此,所以它是最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特征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的出现在汉语中有一定的必然性,汉字作为方块字,本身给人以四个方向的感觉。“四”在汉语中有其特殊性。
它的节奏短促有力,坚决果断,是汉语中最独特和最优美的节奏之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① 它的结构形式是不能按照今天流行的语法来解释的,它的美感亦无法用现代汉语替代。
比之于古代最精粹的语言,我们现代人对汉语形式的感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不是进步了,而是大大退化了。白话文运动的健将们为打破汉语的僵化作了巨大努力,但放之于今天,那些著名的作家们不追求整饬有力而追求散漫无形,不追求直观清晰而追求笼统模糊,不追求言语简练而追求拖沓饶舌,其居心何在呢?四言句是克服现代汉语散漫无形的一帖良剂。
二、五七言诗 若是四言句是汉语大厦的基石,那么五七言是汉语展翅飞翔的形式之一。所以四言句作为汉语的阶梯一直保留使用至今,但五七言诗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们抒情、吟咏时结出的果实,是汉语的节奏之一种,但它们的结构形式还是整体逻辑形式。
汉语的形式可谓是世界语言中最奇特的语言形式:汉语最整饬,但其内部形式又出人意料地千变万化,所以又是最自由的。为了达到最整饬的形式,它甘愿打破一般性的语言规范,如大量使用倒置、省略等方式以求形式对仗和节奏协调,而这种方式又作为一种传统被汉语语族承认。
五七言诗首先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浑然一体,消弭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界线,没有语法标记确定它们的所属关系。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② 这种语言形式更是奇之又奇了。但当我们以汉语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时,我们就不会如孩子般惊惶失措了。
它的审美意义和节奏意义大于它的语法意义,尤其把它当作独立的审美作品时。它的“香稻”和“鹦鹉粒”给人的质感和芬芳感,“碧梧”和“凤凰枝”给人辉煌的色彩感,而“老”字给人的沉郁感。
当你领悟到它的妙处时,你会进一步感觉到,不这样倒置还不行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③ 这就是所谓的“状目前之物如在眼前”。
三、白话诗 以新的诗体取代旧的诗体,已成为诗歌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诗的形式创新由于诗的语言面临变革而显得更为必然。
按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而是一种基本结构,具有组织新话语的能力,并制约着人类的思维结构、思维模式。诗的语言的变革要求,更增强了诗歌形式更新的必要性。
真正成为“诗界哥伦布”,为中国诗歌找到“新大陆”的,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们。五四新文学运动突破了“诗界革命”的局限,不仅以纯粹的白话完全取代了文言,而且彻底摆脱了旧体诗的形式,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尝试”阶段一过,新诗体便结出硕果。郭沫若自称是“最厌恶形式”的人,他的诗冲破一切形式束缚,追求诗歌的内在韵律,白话的自然音节。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④《女神》中的诗歌,语言与形式已绝无文言古诗的痕迹。
《女神》中的诗呈现出激荡的力量,饱酣的气势,火热的情感,体现了五四“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而这一切正是。
6.论述唐诗与宋词的形式美
没有人敢否认,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忘其项背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7.结合(再别康桥康桥)谈谈新月诗歌的形式美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
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
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
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
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8.【在乡愁这首诗中形式美是此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请你对这首诗作简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