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琦君的优美语句
<;灯景旧情怀>>;:老屋的灯光总是昏昏黄黄的,给屋里的东西抹上一层暗淡的老黄,然而却黄得温馨,暗得舒坦。桌子正中有一座钟,到了点就哑哑的响几下,一切都那么平和自然。这是我的一个家,这儿的温暖和昏暗给我一种依靠,这在我心怀惊悸地跑回这儿,看着熟悉的院落,心儿就变得舒坦时就知道了。 我知道这儿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童年。在这儿,我的心曾停泊。安静的灯光摇曳着,跳动的火苗闪着我对家,对这儿的深深依恋。
这个网站: 有琦君的散文,楼主可以看看。
2.琦君的《虞美人》诗的鉴赏
虞美人·听雨 名称: 虞美人·听雨 作者: 蒋捷 简介 蒋捷 生卒年不详。
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
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②。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全文】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
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
“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
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
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
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
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 呵呵,不知道这样详尽不?。
3.琦君的散文
散文 《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 《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 《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 《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 《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 《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 《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 《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母亲的书》洪范书店 1996年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泪珠与珍珠》琦君 我高一时念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
文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
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语言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一句,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喜欢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又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
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纵横的悲伤呢?” 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老师的话言犹在耳。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忧患备尝,天各一方的亲朋,能得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人生至此,才能体会杜老“眼枯即见骨”的哀痛。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却也得在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而掉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眼里,要用泪水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
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美。
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裹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何尝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后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一直流着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髻 琦君 1.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
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2.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
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头散发。
有的女人披着头发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有的却像丑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
4.席慕蓉,余光中,琦君写的关于乡愁的文章
乡 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愁 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都是抒写乡愁,但在在表达上各特点。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5.琦君《母亲的书》好词好句摘抄
母亲的书 母亲的形象特点 橡皮书 贤惠、柔情,热爱生活,勤劳朴质,思念亲人 十殿阎王 善良、朴质、真诚、善于教育孩子 《本草纲目》 崇尚知识、渊博 评分意见:本小题共6分,每一条2分。
意思接近即可。 20.示例:这样说并不矛盾。
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母亲身边有一些一直伴随她的书,她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像是一位知识女性,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她架起了“我”和书之间的桥梁。
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评分意见:本小题共3分。“读书”,“知识”,“表达感情”或对“我”的影响,各1分。
此题与《社戏》“那夜似的好豆”,相似。 21.示例:原句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用夸张的手法,说“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说明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令人赞叹;改句虽然简洁明了,但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突出。
评分意见:本小题共3分。能答出“强调、夸张”得1分,原句的表达效果分析正确1分,改句的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得1分 22.示例(1):这一小段文字既有对母亲的神态描写,也有对经堂的环境描写。
通过写母亲“脸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经度了终身,登了彼岸了”这一神态,塑造了一个善良质朴的母亲的形象;而经堂环境的冷清和我内心的孤寂,又侧面烘托出母亲内心的复杂情感。示例(2):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作者通过对母亲念完佛经后超脱的神态描写、对父亲不在家里的空荡冷清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盼望父亲归来而不得只能靠佛教来安慰自己,排解内心的孤寂和痛苦的情感。评分意见:本小题共4分。
能写出两种描写手法得2分,表达效果分析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23.评分意见:本小题4分。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语言凝练有力;能围绕母亲的事迹来写,揭示出母亲的精神价值,表达出对母亲的赞美,即可得4分。
字数过多或不够减1分。有病句,扣1分。
6.母亲的书琦君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
(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抓住有关母亲的主要情节,分析各个情节点来概括.即:①母亲把外婆绣花的图样及父亲从北平的来信夹在“橡皮纸”书里.②母亲把黄历背的滚瓜烂熟.③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或《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2)从“黄历”的用途和母亲的愿望来分析解答.运用了夸张,突出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刺绣水平之高,表现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珍惜. (3)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某一部分内容,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本题难度不大.母亲在计算着父亲和大哥回家的日子(或等待父亲和大哥回来),也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关注生活).(4)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示例:不矛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背的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我为母亲而骄傲的感情.答案:(1)①母亲把外婆绣花的图样及父亲从北平的来信夹在“橡皮纸”书里.②母亲把黄历背的滚瓜烂熟.③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或《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2)运用了夸张,突出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刺绣水平之高,表现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珍惜. (3)母亲在计算着父亲和大哥回家的日子(或等待父亲和大哥回来),也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关注生活).(4)不矛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背的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我为母亲而骄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