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古诗词怎样润色
1、修饰文字,使有文采。
①《论语·宪问》:“为命, 裨谌 草创之, 世叔 讨论之,行人 子羽 修饰之, 东里 子产 润色之。”
②《玉娇梨》第一回:“昨赖老先生大才润色,可谓点铁成金。”
③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惟文词蹇拙,体制纷纭,中间诗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创初就,未加润色者,虽非原本,盖近之矣。”
2.使增加光彩。
①《汉书·终军传》:“夫天命初定,万事草创,及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必待明圣润色,祖业传於无穷。”
②晋 左思 《吴都赋》:“其奏乐也,则木石润色;其吐哀也,则凄风暴兴。”
3.湿润。[1]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三:“他的嘴张得更大了些,往往被烟呛得咳嗽一下,他才用口液润色它一下。”
4.装饰点缀。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箱中韫藏百宝,不下万金,将润色郎君之装。”
5.粉饰。
《明史·何刚传》:“优游岁月,润色偏安,锢豪杰於草间,迫枭雄为盗贼,是株守以待尽也。”
6.犹加工,使更完美。
晋 陶潜 《述酒》诗题注:“ 仪狄 造, 杜康 润色之。”这里的完美具有主观色彩,有的人喜欢朴素的风格,那么使著作朴素的过程就是润色;有的人喜欢语言优美,那么使语言优美就是润色。
2.自己写的诗,帮忙润色一下
春天归来,百花及万物开始从获生机,然而此时独自挺立在霜雪中的梅花却开始凋谢了。年复一年,美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群芳争艳的时候却已香消,为此也确曾感叹寂寞,但却从不因此而后悔,表达了梅花“其志与众异”的品格。
改写时不应把这个中心思想给改了。综合来说,这首诗总体构思不错,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思路很清晰。头两句对得很工整、语言也精彩,最后一句表达志向与胸怀也比较有力,但翻译成白话是“还是要说严寒始终不会后悔”,语句不通,更有瑕疵的是第三句,白话是“虽然感叹寂寞确实是很无情”,恕我愚昧,确实不知什么意思。
cao_l_x的修改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虽叹寂寞诚难耐,独傲凌寒终不悔。”,“虽然感叹这种寂寞很难忍受,但我始终独立在严寒中不会后悔。”《孤梅》这个题目也符合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那么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一、“终不悔”结尾虽然铿锵有力,但也把话说尽了。好的诗结尾应有意犹未尽之感,让读者有想象和体味的空间。
二、如题目《孤梅》,诗中又有“寂寞”、“独”、“不悔”等词,意思过于明显。尤其“不悔”这个词,把自己的观点直白地说出,感觉是浪费了头两句精彩的铺垫了。诗词讲求隐意,即不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营造一个意境来表达。
为此我试改写如下:
雪掩残香报春归,江蕴余冰共谁回。
群芳盛事且回避,还与霜英论花魁。
一、用“回避”一词来代替“凋谢”这个贬义词,说明只是暂时离开,冬天还回再来。“霜英”指雪花,在严寒的冬天,百花凋零,就只剩下梅花和雪花这两种“花”了。
二、春天归来,百花齐开争艳。如此盛会,梅花却选择了回避,但回避的原因不是自惭形秽,而是梅花的性格不适合这种庸俗的选美。纯白的雪花才是它的知音,它宁愿等到冬天再和雪花谈论谁才是花中之王。
三、把三四句变成了梅花的自白,省去了“寂寞”却加上“霜英”这个朋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作。但我感觉既然要表达“其志与众异”的品格,就应该有豁达的胸怀,要有“中华儿女多其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种意境。
四、至于题目,我觉得《梅》或《咏梅》就可以了,不须写得太明显。
看到楼主精彩的头两句,十分高兴,所以冒昧发表这么多谬论。献丑了。
“自赏”这个词不太好,既然后面有“与霜英论”,就矛盾了。既然自赏又怎会与别人讨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