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离别诗句鉴赏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送兄 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
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
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老兄你?。
3.有关离别的(古诗)诗句的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袁行霈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4.关于离别诗句鉴赏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
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有关离别诗词的赏析短文
离思元稹《离思(全五首)》
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 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 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 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 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 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 可怜和叶度残春。
6.关于古诗的赏析
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自己就是这样写)
1.可以先将整首诗完整地翻译下来
2.把每句的描写内容及所表思想写下来
3.对古诗中个别字进行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将古诗中个别用地特别准确的,特别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别生动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体地赏析出来)
4.联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诗的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5.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赏析完整首诗的感受以及获得的启示
这就是我赏析古诗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啦~!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7.求关于戴望舒诗歌《断指》的注解和赏析
戴望舒的“断指”是指一个人,一个他要好的友人,一个革命中的友人,也就是战友。
戴望舒为了纪念他的英勇牺牲遂满含深情的写下这首名作《断指》的诗篇。然而这“断指”的主人叫甚名姓,我则无从晓知,在诗篇中也没提到。
我只知道他是在一场大拘捕中被惨遭杀害的,原因原来他是个革命党人。戴望舒每“每当为了一件琐事而颓丧的时候。”
他便会对自己说:“好,让我拿出那个玻璃瓶来吧。”是啊!应该拿出那个玻璃瓶,只因“我保存着一个浸在酒精中的断指。”
这断指啊!“这是我一个牺牲了的朋友底断指。”它被我浸泡在这酒精瓶里,“它是惨白的,枯瘦的,和我的友人一样。”
我的友人啊!“时常萦系着我的,是他将这断指交给我的时候的情景。”他直直的盯着我,他说:“替我保存这‘可笑可怜的恋爱的纪念吧,在零落的生涯中,它是只能增加我的不幸。”
这是“断指”的最后遗言,“他的话是舒缓的,沉着的,像一个叹息。”然而我们的诗人呀!他却在那垂死的“断指”的人面前发愣,他变得木纳,显得无能为力。
他呆呆的看着,看着;仿佛忽略了整个世界的存在,在他的眼前只有年轻的友人的鲜血和这满是创痕的古老的大地。“而他的眼中似乎含着泪水,虽然微笑在脸上。”
天啊!诗人快叫了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情景啊!他仰天愤愤的看着老天,而老天却依旧那般无动于衷。这年轻的革命志士居然为了一点信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我呢?我也有啊!我也有和他一样的信仰,可我的生命却活得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啦!诗人绝望的怒吼着自己和这无情的老天。
他牺牲了,就这样死在我的面前,他没有一点痛的迹象,他没有一点后悔的表情,反而他还在微笑,即使泪流满面。然而他的笑却让我永久难忘,他在笑谁?笑自己的无能,还是笑当局者的悲哀。
诗人再一次用力的发出呼唤,希望老天能够给予答案。他感到孤冷,无比的孤冷;就像是自己的心也一同陪伴着“断指”倒在血泊中,但它还在跳,比平常更加有力度的跳,快跳出了心窝,跳出了血泊。
他捂着这个狂跳的心,他咬牙怕这颗心跳出;这场面是多么令人震撼,多么让人永远铭记。“关于他的笑,我可不知道。”
诗人压着沉痛的心说:“我知道的只是他在一个工人家里被捕去。”这难道不很明了吗?多么委婉的回答呀!“我知道的只是他在一个工人家里被捕去。”
他为什么会在工人的家里,他是个革命者啊!他和工人阶级在一起做什么呢?我们的诗人也是共产主义青年,他怎么会和这个革命者交上朋友?难道,难道他也是共产主义。“他从未对我谈起过,即使是在喝醉酒时。”
我也喝醉过酒,我知道喝醉酒后的我是什么情况?人们都说:“酒后吐真言。”可他却什么也没有吐露。
他把那个信仰深深的藏在心底最深处,哪怕再烈再浓的白干把他浇灌,他也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永不吐露自己的心事。“但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段悲哀的事,他隐藏着,他想使它随着截断的手指一同被遗忘。”
对,就让这被截断的手指一起浸泡在我的酒精瓶里。可我不能遗忘它,不能遗忘今天你的笑。
“这断指上还染着油墨的痕迹,是赤色的,是可爱的光辉的赤色的。”这个所谓的“赤色”不就是红色吗?这是你至死不渝追求的颜色,它就是那天国的颜色,意味着光明的世界。
你用尽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大地因此变成了红色的大地,从而诠释了你毕生追求的希望,那是你永不灭的信仰;你不懈的追求着它,无论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亦或是盛满炭火的铁盆,你都将义无反顾的前进,只为这信仰,你爬过刀山,趟过火海,闯出象征黑暗的地狱。“他很灿烂地在这截断的手指上,正如他责备别人懦怯的目光在我心头一样。”
怯懦的人啊!你可知晓,我为着你们能够重见曙光,能够享受自由,能够生活幸福;我呀!即使死上千百回也不后悔,因为我是为你们的希望,为你们的生存而活着,我活的有信念,我活的无怨无悔。即使那再锋利的大刀架在我的脖颈,即使那再火热的烙铁烫在我的胸脯;我都会不发出一声叫痛,也更不会眨一下眼睛。
我只会含着笑蔑视他们的说:“来吧!用尽你们阶级中最厉害的刑法吧!我都将笑而面对。鲁迅说”中国自古就有不要命的脊梁。
他们是真正的猛士,他们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们是有不怕死的民族英雄,更有敢于正视一切黑暗的猛士。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永远那么可爱着活在我们心中。然而时代变了,人们渐渐的遗忘了他们;但我想这是不应该的,毕竟我们的自由,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他们的尸骨和鲜血上,也许你没有他们的热血,也许你不够爱国,或是没有国家的概念;但我请你,我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做为一个生活在当代中国校园里的学生的身份请你们要牢牢你住他们的牺牲,即使不知道他们的名姓,也要记住他们的鲜血;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血,还有那铮铮铁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人都要有责任的意识,即使国家很安定,也要有为国争光的责任,好好的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想想那些不怕死的脊梁吧!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想想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吧!他们是中国的猛士。
那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