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作文写渌江桥的特点
说到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那我们就来看看吧!
我们先说独木桥吧!独木桥的材料很特别,但它有很多类形,有的是专门加了工的,还有的是直接把树的树干砍下来,有的是四四方方的,有的是圆圆的,独木桥虽说人可以行走过河,但一次只能乘一个人,所以也不是很方便。说到缺点,我来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有一位老伯伯挑着很沉重的东西过独木桥,结果对面来了两位年轻人,年轻人说:“让开,老头让我们过去!”最后左边来了头野牛,右边来了头狮子,底下来了一只鳄鱼,把两个年轻人吓坏了,拨腿就跑,后来桥垮了,人掉下去死了,动物也被压死了。独木桥如果是圆的,走在上面的人不会有安全感,因为木头会滚动,容易掉下去。
下面我们说说石拱桥吧!石拱桥对于独木桥来说相对肯定要好些,光从材料上来看都有很大的不同。石拱桥比较坚固结实,而且桥上能行人,桥下能过船,桥面也比较宽,两旁还有护栏,使人感觉更加安全些。它呢?还很美观,就像弯弯的彩虹,圆圆的月亮。哦!说到坚固结实,我来告诉大家一个小消息:据说赵州桥是隋朝那时做的,已有13xx年历史,至今还完好无损。
现在就来谈谈长江大桥吧!长江大桥对于石拱桥来说,肯定又要高一个层次,长江大桥长,还很雄伟,并且上面能通汽车和人,下层能通火车,江面上还能通大轮船,相对于石拱桥来说,那真是方便多了,这可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啊!
再来说立交桥吧!立交桥可真像一个迷宫,虽说它像迷宫吧,可还真起了迷宫的作用,可以四通八达,最后可真好笑,人们一下子把江上的桥搬到陆地上了,使交通更流畅,真是相交的立体的美,真像拧麻花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桥,你们也该对桥有所了解吧!
2.渌江书院的文学作品
渌水桥初为木墩木梁,位于县衙前,经状元洲达城南。
后毁于水。宝佑间(1253-1258),知县家遇在今渌江桥下游约50米处,建石墩木梁桥,长60丈,高5丈余,宽1丈6尺,改名渌江桥,北连今胜利路,南通今大同街,与今建国路相交处叫十字街。
渌江桥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桥,也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渌江桥建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为交通要津。
据《醴陵县志》记载:渌江桥不可一日无,也非一州一道之关系。江楚衢途往来商旅轮蹄络绎莫不向渡于此。
现在渌江桥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历为吴楚要冲,且连通南北。
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渌水。南宋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湖南安抚使赵善俊奏停渌水渡钱,说明当时有渡无桥。
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诗人范成大(后任参知政事)经萍乡到醴陵,作《题醴陵驿》五律,有“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人稀山木寿,土瘦水泉香”之句。
在所著《骖鸾录》中称:“比年新作桥”。桥名“渌水”,可见桥建于乾道早中期。
此后的8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渌江桥作为一座古桥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桥的。
3.绿江桥是谁设计的它是什么朝代的
绿江桥是宋朝的多孔连续的伸臂桥,设计者已无可考。
醴陵渌江桥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城南,跨绿水上,始建于宋朝宝祐年间(公元1253-1258年),早期是一座多孔连续的伸臂桥,石墩木梁,桥长203米,宽5.3米。绿江桥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桥,原先曾建过桥屋,在它的700多年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代,它是当地的集市贸易中心,很是红火。
此后的7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
历史发展南宋末,元兵围潭洲(长沙),所属浏阳、攸县、醴陵等县遭兵燹,渌江桥毁。元至正五年(1245)修复,改名至正桥。至正十二年,毁于红巾军与元兵的战事。
明洪武十二年(1369),修复渌江桥。永乐元年毁于火。此后近80年间,主要靠船渡。成化十八年(1482)起,开始架设经状元洲到南门的浮桥。如是,建桥即撤浮桥,桥毁又架浮桥。明代桥名还曾用“乐乐”、“惠民”。
清初,衡、湘、浏、醴、攸等地,明朝的湖广总督统兵与李自成旧部间、明军与清兵间反复攻占,渌江桥与县城被毁。清乾隆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52-1776),县绅彭之冕捐银万余两,两次重修,一次维修。为加固木梁,每3株大树,用铁条贯连一体,一纵一横,多层叠架。桥面两旁建板亭小店数十,如步入街市。后毁于火,全县集资,举彭督修,并在桥面铺三合土以防火。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醴陵市渌江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