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对一个人感情微妙的句子
1、需要经历很多很多事情,然后你慢慢坚强,心上结满了痂,胸口在滴血,然后渐渐学会了如何去面对,面对不能面对的苦难,长大,接受,反击,也包括憎恨。
2、念此生,青春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两相依,如花眷恋,你是我独守的暖,不辜负,繁华唇语缠绵。醉相忘,何当缠眷;堪怜寂夜,疏影话凄凉。千年缘识,今生情惆;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先流。回首间,昨夜梦已碎,多少泪,怎会坠心田?
3、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一切都已结束,一切都将开始。
4、当我流着泪向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感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5、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6、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7、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8、选择最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
9、结束爱情不外乎两种方式:分手或结婚。
2.形容微妙的成语有哪些
1.超超玄著[chāo chāo xuán zhù]:超超:形容高超;玄:微妙;著:明显。言论、文辞高妙明切。
2.闳意眇指[hóng yì miǎo zhǐ]: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3.莫可名状[mò kě míng zhuàng]: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4.曲尽其妙[qū jìn qí miào]: 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5.谈言微中[tán yán wēi zhòng]: 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
3.形容微妙 成语
【洞幽察微】: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闳意眇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闳意妙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指,同“旨”,意义,目的。
【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莫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难解之谜】: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清微淡远】: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4.情感微妙的成语
情感微妙的成语
比较常见的有这些:
情深潭水、情投意合、情同手足、范张鸡黍、贫贱之交、情深似海、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一唱一和、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xīn xīn xiāng yìn
【成语解释】: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成语出自】:唐·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成语简拼】:xxxy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心心相印是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5.有关避世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