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么古诗词是表达了诗人入仕做官的强烈理想的
李白《永王东巡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包含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和积极入仕的态度. 李白的这组《永王东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诗歌中,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最直接的诗歌了,同时也因为与李白本人后来的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受到评家的重视,更不用说其中几首本身也写得十分精彩。
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阳,攻入了潼关。
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
永王璘见状也按捺不住,从江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璘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实用心,以为是为了打击安史叛军,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随军途中,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与这次东征直接有关的诗歌。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过,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几年的长安生活虽无建树,不过还是由唐玄宗“赐金放还”,在声誉上并未受损失,而这一次却落到补充流放的结局,是他下山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奋,认为自己这一次能够亲身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必将建立一番功业,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报效国家的宿愿。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对付安史叛军,而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的节制,结果遭到了肃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判长流夜郎。而这几首诗也因为李白这一段悲剧式的从政经历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组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诗的一开始,先用比喻手法,将气焰嚣张的安史叛军比做一团乱麻,从燕山南下的叛军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穷凶极恶,如入无人之境。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李白却认为其实不过是像一团热锅上的蚂蚁,纷乱而没有头绪,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带有明显讽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对安史叛军的基本判断。
三川,指东都洛阳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河川流过。北虏,指安史叛军。
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个比喻,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的,面对安史叛军的嚣张一时,诗人忍不住想起当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场大劫难。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广大地区的广大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拖家带口,相继南迁避难。
在李白看来,同是少数民族,因为刘聪是匈奴,安禄山也是胡人,同样起兵于北方,同样攻下了国都,同样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天下大乱。所以李白用的这个典故是非常准确的,在言简意赅地提示了这场灾难的性质、规模的同时,也鲜明表达了诗人本人的立场和爱憎。
不过形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是李白对胜利,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却表示了过人的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但用,只要。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坚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谈笑,表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在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军宴赠幕中幕府诸侍御》诗中,他曾向同座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宝剑名)。浮云(喻剑之锋利可裂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可见,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所以他轻蔑地把叛军比喻为“胡沙”,犹如妖魔鬼怪,来时气势汹汹,飞沙走石,遮天盖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静”字,却向人们预示了风沙过后,尘埃落定,必将是天宇澄彻,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
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扭转。
2.想跑到朝庭做官的诗句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句!作者老孟,一身才气浩然,却一度隐居深山,不惑之年始至长安谋求官职,只因“当路无人”,还归故里。
孟老师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最终长安碰壁,绝望中忍心仕途,隐居林下,在徜徉山水中寄情自己的志向。哎,真应了某位同样遭遇的老师的一句哀叹啊“自古圣贤皆寂寞”。
这首诗其实就表达了孟老师为生于圣明时代而无所作为感到羞耻,想要出仕为官的迫切愿望。正好颈联两句就通过类比的点睛之笔法道出了自己想做官却没途径。
在他之前,勃哥就借着三分酒气直呼;“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当今中国依然如此,不想做官的农民不是好农民,我趁着三分不清醒时说句公道话:“不爱读诗的官不是好官”。
擅改一句OUT了的话:从来万官皆下品,自古唯有读诗高。学而优则仕途远,民意民生不可抛。
3.写清廉的诗句有哪些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息阴物恶木,饮水必清泉
------王维
包拯《书端州君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
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下面的故事里也有几句,不过要结合情境才能更明了。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一生坚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人,他的代表作《咏石灰》千古传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宣德年间,他曾任河南巡抚,当时送礼纳贿之风盛行。他入京时,有人好心劝他送土特产品给权贵,他举起两袖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写了一首《入京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为官几十年,廉洁自律。期满离任时,僚属们派船给他送行话别,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僚属们才派出一叶小舟为他送来礼物,因为怕人知道,故意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随即吟诗一道拒礼: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