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么关于玉的诗句
1.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3.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6.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9.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0.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14.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16.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
19.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20. 古有和氏壁连成,今有泰山玉振声。
2.玺字 诗词歌赋
圣皇篇(曹植)圣皇应历数。
正康帝道休。九州咸宾服。
威德洞八幽。三公奏诸公。
不得久淹留。蕃位任至重。
旧章咸率由。侍臣省文奏。
陛下体仁慈。沉吟有爱恋。
不忍听可之。迫有官典宪。
不得顾恩私。诸王当就国。
玺绶何累缞。便时舍外殿。
宫省寂无人。主上增顾念。
皇母怀苦辛。何以为赠赐。
倾府竭宝珍。文钱百亿万。
采帛若烟云。乘舆服御物。
锦罗与金银。龙旗垂九旒。
羽盖参班轮。诸王自计念。
无功荷厚德。思一効筋力。
糜躯以报国。鸿胪拥节卫。
副使随经营。贵戚并出送。
夹道交辎軿。车服齐整设。
韡晔耀天精。武骑卫前后。
鼓吹箫笳声。祖道魏东门。
泪下沾冠缨。扳盖因内顾。
俛仰慕同生。行行将日暮。
何时还阙庭。车轮为徘徊。
四马踌躇鸣。路人尚酸鼻。
何况骨肉情。同元使君舂陵行(杜甫)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
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
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
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
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狱讼永衰息,岂唯偃甲兵。
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
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色阻金印大,兴含沧浪清。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
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八月六日作四首(韩偓)日离黄道十年昏,敏手重开造化门。
火帝动炉销剑戟,风师吹雨洗乾坤。左牵犬马诚难测,右袒簪缨最负恩。
丹笔不知谁定罪,莫留遗迹怨神孙。金虎挻灾不复论,构成狂猘犯车尘。
御衣空惜侍中血,国玺几危皇后身。图霸未能知盗道,饰非唯欲害仁人。
黄旗紫气今仍旧,免使老臣攀画轮。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
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坐看包藏负国恩,无才不得预经纶。
袁安坠睫寻忧汉,贾谊濡毫但过秦。威凤鬼应遮矢射,灵犀天与隔埃尘。
堤防瓜李能终始,免愧于心负此身。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李白)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井泥四十韵(李商隐)皇都依仁里,西北有高斋。
昨日主人氏,治井堂西陲。工人三五辈,辇出土与泥。
到水不数尺,积共庭树齐。他日井甃毕,用土益作堤。
曲随林掩映,缭以池周回。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
寄辞别地脉,因言谢泉扉。升腾不自意,畴昔忽已乖。
伊余掉行鞅,行行来自西。一日下马到,此时芳草萋。
四面多好树,旦暮云霞姿。晚落花满地,幽鸟鸣何枝。
萝幄既已荐,山樽亦可开。待得孤月上,如与佳人来。
因兹感物理,恻怆平生怀。茫茫此群品,不定轮与蹄。
喜得舜可禅,不以瞽瞍疑。禹竟代舜立,其父吁咈哉。
嬴氏并六合,所来因不韦。汉祖把左契,自言一布衣。
当涂佩国玺,本乃黄门携。长戟乱中原,何妨起戎氐。
不独帝王耳,臣下亦如斯。伊尹佐兴王,不藉汉父资。
磻溪老钓叟,坐为周之师。屠狗与贩缯,突起定倾危。
长沙启封土,岂是出程姬。帝问主人翁,有自卖珠儿。
武昌昔男子,老苦为人妻。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
淮南鸡舐药,翻向云中飞。大钧运群有,难以一理推。
顾于冥冥内,为问秉者谁。我恐更万世,此事愈云为。
猛虎与双翅,更以角副之。凤凰不五色,联翼上鸡栖。
我欲秉钧者,朅来与我偕。浮云不相顾,寥泬谁为梯。
悒怏夜将半,但歌井中泥。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李商隐)昔帝回冲眷,维皇恻上仁。
三灵迷赤气,万汇叫苍旻。刊木方隆禹,陛陑始创殷。
夏台曾圮闭,汜水敢逡巡。拯溺休规步,防虞要徙薪。
蒸黎今得请,宇宙昨还淳。缵祖功宜急,贻孙计甚勤。
降灾虽代有,稔恶不无因。宫掖方为蛊,边隅忽遘迍。
献书秦逐客,间谍汉名臣。北伐将谁使,南征决此辰。
中原重板荡,玄象失钩陈。诘旦违清道,衔枚别紫宸。
兹行殊厌胜,故老遂分新。去异封于巩,来宁避处豳。
永嘉几失坠,宣政遽酸辛。元子当传启,皇孙合授询。
时非三揖让,表请再陶钧。旧好盟还在,中枢策屡遵。
苍黄传国玺,违远属车尘。雏虎如凭怒,漦龙性漫驯。
封崇自何等,流落乃斯民。逗挠官军乱,优容败将频。
早朝披草莽,夜缒达丝纶。忘战追无及,长驱气益振。
妇言终未易,庙算况非神。日驭难淹蜀,星旄要定秦。
人心诚未去,天道亦无亲。锦水湔云浪,黄山扫地春。
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断续殊乡泪,存亡满席珍。
魂销季羔窦,衣化子。
3.古代用的玉玺是哪个玉字
御玺 皇家用的是御字
玉玺是御玺的俗称,正确、专业的称谓:宝玺。明代正式宝玺亦为玉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即记载:“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则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诏曰:先朝甲戌遇灾,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所司觅美玉补造。”可见御宝仍为玉制,惜未能流传至今。然成化、嘉靖时,确实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玺,多属闲章,部分印文的文字与御宝一样,现藏故宫。[2] 明朝有二十四宝玺,其中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之传玺(《明史》卷七十四;《明会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宝玺用料更繁多,除玉外,还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质、金质、水晶、玛瑙、骨质等等。
4.求关于古印,传国玉玺的知识(详细)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
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续)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
5.有关玉石的诗句
关于玉的诗词
1.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3.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6.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9.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0.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14.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16.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
19.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20. 古有和氏壁连成,今有泰山玉振声。
6.有钰玺两字的古诗句
谷一丽 谷家清 谷博霞 谷英靓 谷媛兰 谷红云 谷婕珠 谷钰玺 谷汶彧 谷晓宇 谷晓童 谷皓君 谷玉荧 谷十曦 谷文甄 谷思乐 谷书飞 谷宇轩 谷芝娜 谷凝萍 谷韵平 谷昆洁 谷歆冰 谷炫芳 谷筠熙 谷焜畅 谷文雨 谷宇松 谷龄菲 谷德涧 谷若梦 谷晓菲 谷俊琦 谷尚娟 谷琼好 谷瑞滢 谷书湄 谷秀涨 谷笑媛 谷奕雯 谷舒紫 谷艾慧 谷嘉英 谷佳姿 谷迎蓉 谷泸阳 谷予洋 谷楠纹 谷怡钥 谷蕊希 谷雅珊 谷宜梅 谷青然 谷铭津 谷芝琪 谷楚儿 谷美弘 谷恩茹 谷颖雨 谷明雨 谷观依 谷绿雨 谷填怡 谷晓鹏 谷丽凤 谷均忱 谷俊婷 谷敏云 谷剑绫 谷闰敏 谷明叶 谷雪洋 谷子希 谷丽茜 谷韵启 谷溯儒 谷雨艳 谷宇萍 谷育婷 谷亚涵 谷婕馨 谷小雯 谷佳懿 谷书烁 谷秀嘉 谷元婷 谷亚岚 谷亦霖 谷慧杰 谷文苒 谷羽子 谷心莲 谷一欣 谷净沁 谷南萍 谷怡怡 谷春琪 谷繁芬 谷蔚杰 谷兴彤。
7.古代的玉玺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
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
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
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
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
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过洞庭湖口,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帝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将此传国玺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秦亡,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一记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处。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
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
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前燕慕容儁灭冉魏,宣称已获传国玺,改元“元玺”,实际上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时,传国玺在冉闵部将蒋干手中,被东晋征西将军谢尚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萧后与遗腹子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五月,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受命玄玺,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宝”“受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三月,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同年,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公元951年,郭威建后周,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于广顺年间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两方印玺,后,赵匡胤受禅,传此二宝,改朝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哲宗绍圣三年,咸阳县民段义得古玉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绍圣五年,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
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徽宗时,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