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财政的古诗
秦中吟十首。
重赋(一作无名税)唐代 白居易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
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2.形容贡献的诗句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1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1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5.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关于贡献 的诗词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1、粉身碎骨全不惜, 只留清白在人间。
1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桃李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1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1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2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4.关于贡献的句子
关于贡献的句子
1、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2、肥皂一经使用,便会逐渐溶化,甚至消失殆尽,但在这之间,却能使被洗物尽涤肮。
3、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
4、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5、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6、我们能尽情享受的,只是施与的快乐。
7、贝壳虽然死了,却把它的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
8、我被一条牢不可断的索链拴住在自己的国土上,我宁愿要我们的贫穷的、暗淡的世。
9、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10、凡可以献上我的全身的事,决不献上一只手。
11、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
12、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13、快乐是一种香水,无法倒在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不沾上一些。
14、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
望采纳
5.描写贡献的诗词,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6.写关于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诗句
1、《病起书怀》【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蜀】
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两汉】司马迁
4、《夜泊水村》【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5、《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舞曲歌辞·独漉篇》【 唐】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我欲弯弓向天射,
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
悲与此同。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7.关于税收的诗句
古诗里的税收 诗能证史。
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就是一个范例。 由于诗歌的创作过程不光凝聚了诗人的才华,同时也灌注了诗人的情绪(其中不乏伤感甚至牢骚),所以好多诗词都不乏鲜明的爱憎。
在古诗中寻觅税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这两重牵扯。 搜集翻阅一首首与税收有关的古诗,但见满纸怨恨言,尽写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一把辛酸泪,倾诉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触目惊心中有一种切肤之痛划过脑际:在诗人眼里和笔下,古代税收的形象竟是这样的尴尬。
事实上也没有办法不尴尬。以大历史的视野1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税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长多年动乱、百姓饥苦、封建社会绵延漫长、社会经济在不断的破坏和崩溃中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以税收的眼光看历史典籍,在少数的因轻徭薄赋而营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满眼都是横征暴敛、官残吏暴、税收流民、“纳税人暴动”…… 古人们的税收诗,就是这样印证着让后人读起来时而新鲜时而尴尬的中国赋税史:一面是历朝历代的税制变迁,一面是诗人们对倾诉于税收之上的百千怨结。 一、古诗里的税制兴革 1、公田之助 中国的历史,是农业社会的历史,是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历史。
这种条件下的税收,也多与土地相连,与税粮、税役相连。而最早的税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划出一小片(约为十分之一)“公田”:私田的出产归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共同投入力役收获归公家。
这种赋税形态,古书上称为“助”(一名藉),同养公田的这种形式,就是最早的土地税2。《诗经》中有多篇涉及到了这种在“同养公田”的场景。
较为集中的有《诗经·.周颂·载芟》3、《诗经·.周颂·噫嘻》4和《诗经·豳风·七月》5。 在公田上劳动时,“其耕泽泽,千耦其耘”、“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据说多达两万人在那里耕田,何等壮观! 一年之中,公田上的劳役不断。
“三之日于耜(正月里修农具),四之日举趾(二月里开始耕地)。同我妇子(还要带上妇人和孩子),馌彼南亩(把饭带到田间里去吃)”6。
公田劳作之余,农夫们还要服其他各种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进城修理官家的房子)。
昼尔于茅(白天割茅草),宵尔索绹(晚上搓麻绳)。 亟其乘屋(赶快登屋修缮),其始播百谷。”
“八月载绩(八月开始绩麻织布),载玄载黄(染成黑红色或黄色)。我朱孔阳(其中染成朱红色的最鲜亮),为公子裳(是给贵族公子做的衣裳)。
…… 一之日于貉(十一月还要去捕狸貉),取彼狐狸(把皮剥下来),为公子裘(给贵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诗歌,就是这样记载着税收早期萌芽状态。
2、租调之课 如果说是贡助彻是中国赋税史上的第一大主体税种,则租调及以后发展更为成熟的租庸调则为第二大主体税种。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赋)、有身则有庸(劳役)、有家则有调(特产)”7。
农业社会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货币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人们的日常需要可能较多的体现为衣食等事。于是田赋多采用征粮的方式,调则多表现为织物等类。
因而古代诗词中对税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农民或“织妇”的身上,以下诗词可见一斑。 唐代文学家元稹(779~831)有《织妇词》一诗,可以反映当时国家对“调“的需要: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 今年丝税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 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从中看出,因为征战的需要,官家对丝税的征收不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织妇必须“努力”才行,以致于东家的女儿都“为解挑纹嫁不得”…… 3、常贡之征 对药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国家府库的一个常项。
不同地区的特产,在税目上可以称为“常贡”。根据大唐的法令,这些赏贡可以折以绢价并换算为相应的税收义务。
即:“诸郡贡献皆尽当土手所出,准绢为价”、“亦折租赋,不征别科”。比如华阴郡的任务是“鹞子十联、乌鹘五联、伏苓三十八斤、细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东都护府则需要“贡献人参五斤,……”,各地的常贡各有罗列。
8 晚唐诗人陆龟蒙七绝《新沙》就反映了这种常贡的征收情况:“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补年年税紫芝。”
其中便说了蓬莱那个地方每年要以交纳灵芝仙草作为赋税。 4、“两税”之变 唐朝中晚期,社会的动荡与土地的兼并使“租庸调法”的税基( 户口户籍)受到严重破坏,“据丁征税”的原则越来越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德宗寻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提出了著名的“两税法”。“两税法”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