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安岳石刻的导游词 50字左右 50字啊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经近年文物普查,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造像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这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又一宝库。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教仪式有许多大胆的突破。
希望对你有帮助
2.描写石刻的诗句
姑苏台杂句(李绅)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
妒月娇娥恣妖惑。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伍胥抉目看吴灭,
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江浦回看鸥鸟没,
碧峰斜见鹭鸶飞。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吴乡越国旧淹留,
草树烟霞昔遍游。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雨中游包山精舍(陆龟蒙)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
乃知烟霞地,绝俗无不得。岩开一径分,柏拥深殿黑。
僧闲若图画,像古非雕刻。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净食。
有鱼皆玉尾,有乌尽金臆。手携鞞铎佉,若在中印国。
千峰残雨过,万籁清且极。此时空寂心,可以遗智识。
知君战未胜,尚倚功名力。却下听经徒,孤帆有行色。
3.关于安岳古迹的作文
安岳是我的故乡,是柠檬之都、石刻之乡。这里气候宜人,特别是冬天往往是一幅诗般的画卷,瑶池般的天堂!
四周是座座绿色的山,山上薄薄的雾像是斗笠。奇崛的古松像一把钓竿,浑身的绿便像是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是一位钓鱼的老翁,沉着气、耐着性,钓着鱼。啊!沉着、坚毅的安岳山。
再感觉、感觉。嗯、气温是温暖的。空气中微微带着些潮湿,混着青草的芳香,望去。草是早就钻出来,草地上、山坡上是一层绿地毯,走近些。看!草的绿叶上,有几滴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顺着叶子,慢慢地向下滑“扑通”一声掉在地上。啊!新生、四季常青的安岳草。
再仔细嗅嗅,这潮湿的空气中,似乎夹带着少许花的清香。一看便知是花,粉红的花瓣,黄色的花蕊,散在枝条上。许多花连成一片,和绿色的枝条,像一位正在绽放美丽的花仙子。远处还有点点黄白的不知名的花,聚在一起像房子盖。啊!美丽、无暇的安岳花。
这就是安岳的冬天,朋友,虽是冬天却有春天的景,这怎么不是诗般的画卷、瑶池般的天堂?
4.以我的家乡名胜古迹安岳石刻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安岳石刻导游词
重庆直辖后,安岳成为四川省的"第一石刻大县",以"古、多、精、美"而著称的安岳石刻,有"上承敦煌,下启大足"之美誉。然而,有着千百年历史至今更加绚烂多姿的"国之瑰宝",却无法像敦煌一般气势磅礴,声名远播;也远不如大足石刻那样观者云集,人气兴旺。数十年来,她竟如藏在深闺的少女,羞涩而甘于寂寞……。2000年9月18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将安岳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之乡"。2001年5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又对安岳石刻申报国家AAA级旅游区进行了评审。安岳石刻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旅游价值开始闪耀熠熠光辉。
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明、清,民间时期为数较少。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至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 930)、"天福"(936-942即敬瑭天福年间)、"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20-1106)、"大观"(1107-1110)等。
县境内有摩岩造像140余处,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且保存较好的69处,造像10万躯左右,另有盛唐石刻佛经40万字,被誉为"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
安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多数是摩岩造像,也有单个圆雕造像。龛窟中除雕刻佛、菩萨、罗汉、金仙、供养人、力士、伎乐、飞天、珍禽和各种护-法神外,还雕刻有"经变图"和古建筑图像,从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会和世俗生活风貌。各文物点碑刻题记甚多。这些都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地方史和宗教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安岳石刻大量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艺术风格,或显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或展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或有雕工精细、璎珞缀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造型多依山依岩取式,布局严谨巧妙;造像大胆突破宗教仪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通过宗教的事迹具体刻画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生活情趣,展现人体和人性美。
安岳石刻艺术的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为盛唐至五代时期。从卧佛院的卧佛和石刻佛经、玄庙观的道教造像以及菩提寺、圆觉洞后山的造像等,体现出盛唐至五代的雄伟造像风格。第二为两宋时期。圆觉洞前山、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净慧岩等,都是这一时期精雕细琢的雕塑。
5.我的家乡安岳石刻的名胜古迹写500字作文
我的家乡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繁华热闹的都市,更没有惊涛骇浪的大海。
但是我依然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这里有茂密的树林,也有争妍斗艳的野花,还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随处可见的一排排房子高低不齐,像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波浪。 春季到来,家乡的风景格外美丽。
小草伸伸懒腰,打着哈欠,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树叶也冒出了新芽。这时候,可爱的燕子从远处飞了回来,在一间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这儿是个好地方,我们在这里安个家吧!”花儿眨着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的一切。
孩子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尽情地在草地上嬉戏:唱着、跳着,快乐得像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 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时,绿油油的西瓜让人馋得直流口水。
这时孩子们便来到小溪边,脱掉凉鞋,把脚浸在河里,清澈的河水使我们忘掉了炎热。 金秋时节,石榴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上。
一阵阵秋风吹过,稻子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格外美丽。这个时节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收稻子、收棉花``````虽然他们已经累得喘不过气,但他们脸上依赖挂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逐、堆雪人、打雪仗``````真是其乐无穷!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个美丽、朴素的家乡。
6.求一分钟的安岳石刻的导游词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
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经近年文物普查,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造像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
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这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又一宝库。
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教仪式有许多大胆的突破。
7.安岳石刻的特点
安岳石刻丰富多彩,古、多、精、美是它的特点。
是其雕刻年代久远,可溯源于东汉崖墓中的石刻图像,据历史记载它在南北时期开始兴起,并且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此它具有古朴的历史韵味,体现出了丰富而又浓郁的历史气息。 安岳石刻独具匠心,精妙绝伦,它充分地体现出了安岳人民智慧的结晶与财富,也体现出了他们对石刻艺术的酷爱和追求,和他们对石刻艺术的毅力与恒心,以及他们精湛的技术与巧妙的设计能力。
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安岳石刻,在沉睡了千年之后又苏醒过来,闪耀着熠熠光辉,将其美伦美焕的姿态和安岳人民对石刻艺术的造诣展现于世人面前。一块又一块石壁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展露出来,并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不令人赞服。
8.安岳石刻的特点
/spot/jd/1091.htm?MD=Over 安岳石刻 重庆直辖后,安岳成为四川省的"第一石刻大县",以"古、多、精、美"而著称的安岳石刻,有"上承敦煌,下启大足"之美誉。
然而,有着千百年历史至今更加绚烂多姿的"国之瑰宝",却无法像敦煌一般气势磅礴,声名远播;也远不如大足石刻那样观者云集,人气兴旺。数十年来,她竟如藏在深闺的少女,羞涩而甘于寂寞……。
2000年9月18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将安岳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之乡"。2001年5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又对安岳石刻申报国家AAA级旅游区进行了评审。
安岳石刻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旅游价值开始闪耀熠熠光辉。 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明、清,民间时期为数较少。
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至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 930)、"天福"(936-942即敬瑭天福年间)、"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20-1106)、"大观"(1107-1110)等。 县境内有摩岩造像140余处,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且保存较好的69处,造像10万躯左右,另有盛唐石刻佛经40万字,被誉为"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
安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多数是摩岩造像,也有单个圆雕造像。龛窟中除雕刻佛、菩萨、罗汉、金仙、供养人、力士、伎乐、飞天、珍禽和各种护法神外,还雕刻有"经变图"和古建筑图像,从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会和世俗生活风貌。
各文物点碑刻题记甚多。这些都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地方史和宗教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安岳石刻大量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艺术风格,或显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或展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或有雕工精细、璎珞缀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造型多依山依岩取式,布局严谨巧妙;造像大胆突破宗教仪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通过宗教的事迹具体刻画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生活情趣,展现人体和人性美。 安岳石刻艺术的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为盛唐至五代时期。
从卧佛院的卧佛和石刻佛经、玄庙观的道教造像以及菩提寺、圆觉洞后山的造像等,体现出盛唐至五代的雄伟造像风格。第二为两宋时期。
圆觉洞前山、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净慧岩等,都是这一时期精雕细琢的雕塑。上述一、二期为安岳石刻创造、发展时期,它不仅逐渐摆脱了犍陀罗式的影响,独立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继承了我国北方石窟艺术并为之发展,是安岳石刻的全盛时期,就其内容来说,也是安岳石刻艺术的主要部分。
第三是南宋以后,包括明、清、民国各代等,为逐渐衰落时期。三仙洞、狮子岩、老君岩、朝阳洞、朱家经堂、佛洞岩等。
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其数量不多,摹仿品多,也有不少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但远不及唐、宋雕塑的雄伟、精湛。 离县城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在长约一华里的两边崖壁上,凿有139个龛窟,造像1600尊。
以释迦牟尼涅磐图最为壮观:这座卧佛长25米,刻在离地面约5米的岩腰,比大足卧佛早成400多年。卧佛头东脚西,为全国所仅有(卧佛一般都是头西脚东),这可能是依山取形,既大体符合佛经,又不落窠臼。
卧佛颈枕花石枕,大耳垂挂一双绽花耳环,双目微闭,脸庞慈祥端庄,显出坦然神情,令参观者对佛的美喟然浩叹!卧佛旁有21尊弟子、菩萨、护法天神,形象地反映出释迦牟尼讲经涅磐的全过程和当时的氛围。 离城只3公里的大云山千佛寨,是一天然崖寨,有105处佛龛,3016尊刻像。
经营长达400年。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56号窟的菩萨造像,头戴镂空花冠,面部丰腴,腹部微挺,腰肢微扭,胸腹盖璎珞,气质高雅,极富动势和曲线美,流泻着情爱的双眼,微微努嘴所流露的微笑,有人把这种神秘的美称为“东方蒙娜丽莎”。
离城47公里的石羊区毗卢洞,有四处石窟群,造像共446身。其中,观音堂的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林而得名。
这个造像设计奇绝。身体不是全部浮雕,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都用的镂空雕技。
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最令游人叫绝的是身躯侧坐和翘起右脚,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加上注重自然采光,游人不论从那个角度都能获得同样的审美效果。
这一造像被人们称为美神,成为安岳石刻的代表。这样姿势的佛像,只在山西平遥县以彩塑闻名全国的双林寺看到过,在那里叫自在观音。
如此不约而类似的艺术匠心,实在太难得了。 离县城最近的是圆觉洞,共有石刻像1993尊。
洞因刻有十二圆觉像而得名。洞内五尊飞天,凭借身披的几条彩带,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天衣飘扬,满壁风动”之中,看到飞天正轻盈曼妙,翩翩起舞,进入这般意境,谁还忍心离去,因此,这些飞天便成为安岳石刻的一种奇葩,给游人留下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安岳县石刻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