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典故
谒昭君墓
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是昭君和亲的典故,
《后汉书·南匈奴传》是这样记载的:“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
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主动要求出塞的,而她之所以甘愿远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也就是由于入宫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得到皇上召见的机会,因而心生悲怨,于是决定出塞。这其中没有提到任何画工、画像的事情,更没有提到毛延寿的事情,在《汉书》、《后汉书》的其他章节中也没有提到此事。画工毛延寿的事情只是在《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中开始被提及,然后在诗词、传奇、戏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描绘叙述,但在正史中却一直没有记载,因而所谓昭君被毛延寿所害之事并不可信。
那么昭君出塞的原因就只能是因为受不了汉朝宫廷的束缚和压抑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是十分残酷变态的,成千的宫女在青春年华中苦苦煎熬,等待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垂青,但这种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绝大多数宫女只能在深宫大院中守着妆镜慢慢老去,青春年华就在深深的寂寞中慢慢枯萎。而且宫中秀女为了得到皇上的赏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栽赃陷害,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王昭君正是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而宁愿出塞。宋代王安石对此事是这样评价的:“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正是道出了这层原委。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
2.关于古代公主和亲的诗句,越多越好,越忧越好
王安石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唐诗三百首》中的《古从军行》
作者: 李颀 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3.有关王昭君的诗句
有关王昭君的诗句 作者: 可以跳舞的鱼 发表日期: 2007-06-03 22:36 点击数: 285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翦伯赞(一) 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
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岗亭)遗迹。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鸣镝,响箭。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
《辞》前有《序》,序云: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司马昭)讳,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其辞曰: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木及终, 前驱己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行行日已远, 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 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 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 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渊源关系——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石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好的。继石崇之后,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辞》,唐代有东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宣扬了类似的思想。
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诗。特别是明清两代,把王命、君恩、女子节操等,都附会上了,内容更为反动。
这里不再一一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