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有关“知”的句子(包括解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
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
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
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
《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
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
○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
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
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
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
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
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
“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
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
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
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
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
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
○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
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
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厌:满足。诲:教诲,诱导。
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
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
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
行:走路。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择:选择。其:代词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
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
之代词。前一个“之”指。
2.知的意思是什么
知 zhī
部首笔画
部首:矢 部外笔画:3 总笔画:8
五笔86:TDKG 五笔98:TDKG 仓颉:OKR
笔顺编号:31134251 四角号码:868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7E5
基本字义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3.谁知到这几个诗句的意思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
一男附书至5,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8。急应河阳役9,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逾:越过。
3.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
4.致词:述说。致:对……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5.附书:捎信。
6.且偷生:苟活。且:苟且。长已矣:永远完了。
7.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8.老妪:老太婆。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
9.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应:应征。
10.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刚刚阵亡。活着的那些人只能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那个老妇人在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知的诗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