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扩展资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
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跪求一篇有镇江北固山景物、诗词、历史相结合的介绍性文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作者所游的(镇江)金山寺之景色[1]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翻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3.与北固山有关的诗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扩展资料:“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
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
4.与镇江北固亭有关的诗歌
1、唐朝·罗隐《北固亭东望寄默师》: 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
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2、唐朝·李绅《却到金陵登北固亭》: 龙形江影隔云深,虎势山光入浪沈。潮蹙海风驱万里, 日浮天堑洞千寻。
众峰作限横空碧,一柱中维彻底金。 还叱楫师看五两,莫令辜负济川心。
3、宋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宋朝·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关于镇江北固山的作文
星期天下午,阳光明媚,我忽然有了想踏青的冲动,北固山,去年去游玩的情景们历历在目,不知今年故地重游,会有何新的感受?
踏进北固山,只见一缕阳光斜射在凤凰池上,如同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直插湖面;又如一条蛟龙悠闲在池中穿逡。一会工夫,阳光变得散碎开来,就像一颗颗钻石洒落在池塘上,又细又小,分布均匀。一阵微风吹过,湖水荡漾着,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起来,熠熠生辉。哗哗的流水在我耳边流溢,放眼望去,一座座晶莹透亮的喷泉映入眼帘,忽高怱低,忽急忽缓。在池中挺立的白凤凰仿佛活了,它拍动着翅膀,一会儿跃起,一会儿侧身,在湖上打着圈儿嘻戏玩耍。
顺着一条曲径小路,一朵朵不知名野花芳香扑鼻,蝶儿翩翩,我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一鼓作气登上了多景楼。
多景楼是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因而得名“多景楼”。 多景楼底层的门檐上挂着一个匾额,上面题着“天下江山第一楼” 几个大字。进入多景楼,一阵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木的桌椅精巧雅致,精美的图案好似鬼斧神工,再加上淡淡的檀香和袅袅轻烟,恍惚中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如果在此时品一杯龙井茶,听着悠扬的古琴,必定惬意无比。听说多景楼是欣赏美景的绝胜处,我径直爬上了二楼。眺望远方,滚滚流淌的江水旁是一座蜿蜒起伏的青山,青山上笼罩着轻如烟纱的云彩,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令我陶醉在其中,流连忘返。
多景楼之东是祭江亭。传说在刘备去世后,他的夫人孙尚香在此祭夫并投江自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到此游览,触景生情,写下了“何处望神洲,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千古名句。
数不尽的诗文,看不尽的风光,美丽的北固山让我迷恋,令我难忘
6.赞美镇江的诗句有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乘着一艘小船行在京口瓜洲的长江水上,回望过去,他的家乡就在几重山以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北固山由此扬名天下,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题金陵津渡》张承吉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注: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过夜后所写)《望鹤林寺》李绅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注:李绅回忆当初当初游南郊鹤林寺的时候,欣然命笔)《夜归丁卯桥》许浑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桥低水滥,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注:许浑迁居丁卯桥后十分眷恋那里的清幽环境而写)《焦山望松寥山》李白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
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注:李白登焦山石壁望焦山东北两座小山(松寥山,夷山)后有感而发)《水调歌头.多景楼》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洲。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然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陆游登北固山多景楼酒酣耳热后写下爱国诗篇)《再跋旧拓<瘗鹤铭>》龚自珍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
欲与此铭风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注:龚自珍见镇江焦山瘗鹤铭,后觉得书法美 妙无比。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只能做奴仆了。)《永王东巡歌(第六首)》李白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言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铙碧山。(注:李白所描绘永王水师到达镇江时候的盛况)《题润洲金山寺》张承吉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因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注:张承吉登金山寺后所著)《无题》佚名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作墨磨。
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作,果有王者的气魄,金山焦山北固山都提到了)。
7.与镇江北固亭有关的诗歌
1、唐朝·罗隐《北固亭东望寄默师》:
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
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2、唐朝·李绅《却到金陵登北固亭》:
龙形江影隔云深,虎势山光入浪沈。潮蹙海风驱万里,
日浮天堑洞千寻。众峰作限横空碧,一柱中维彻底金。
还叱楫师看五两,莫令辜负济川心。
3、宋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宋朝·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次北固山下诗意
《次北固山下》的诗意是通过描写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湾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白话文意思是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诗人王湾是洛阳人,生于中唐,常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此诗是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后写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镇江北固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