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助.宋朝的袄裙和明朝的袄裙
宋代的袄裙主要是直领的,也叫“旋袄”或“夹袄”:和一般的褙子相比它比较短,沈从文说:“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袄’,是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的,两宋通行约三个世纪,到南宋则日益加长。”
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称这种服式为褙子。周汛、高春明和黄能馥、陈娟娟等也在各自的专著中称这种服式为背子大约上衣不束在裙子里就是从宋代开始的,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宋代的交领服饰确实不多,所以有人认为明代流行交领本身是复古的,也许正因为如此长褙子在明代发展成为长袄,而短褙子(旋袄、夹袄)发展成了袄裙。
袄裙就是襦裙的明朝版。宋朝的襦裙普遍是上襦在裙内,而明朝的襦裙普遍是上襦在裙外就是所谓的袄裙了。
2.求助.宋朝的袄裙和明朝的袄裙
宋代的袄裙主要是直领的,也叫“旋袄”或“夹袄”:
和一般的褙子相比它比较短,沈从文说:“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袄’,是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的,两宋通行约三个世纪,到南宋则日益加长。” 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称这种服式为褙子。周汛、高春明和黄能馥、陈娟娟等也在各自的专著中称这种服式为背子
大约上衣不束在裙子里就是从宋代开始的,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宋代的交领服饰确实不多,所以有人认为明代流行交领本身是复古的,也许正因为如此长褙子在明代发展成为长袄,而短褙子(旋袄、夹袄)发展成了袄裙。
袄裙就是襦裙的明朝版。宋朝的襦裙普遍是上襦在裙内,而明朝的襦裙普遍是上襦在裙外就是所谓的袄裙了。
3.关于明朝 的诗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刘伯川席上作】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小注:本诗是明代大臣杨士奇十四岁时所作。关于此诗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杨士奇十四五岁时,一次与朋友陈孟洁一起去拜见他父亲的好友刘伯川。当时正值寒冬,一场大雪过后,山明水秀的村庄田野变成了一个银白的世界。三人酒酣耳热,沿着小溪漫步。刘伯川让两个少年每人作诗一首,表达志向。杨士奇写了以上这首诗,陈孟洁则写了另外一首:“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香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意思是说,自己从小刻苦读书,等到自己中了进士或状元,骑马游街之时,那些官宦人家的女子一定会非常爱慕我,要争着观看我的风采。刘伯川笑着对他说:“十年寒窗,只是为了博得红楼女子的一笑,日后当为风流进士。”对杨士奇的这首诗则说:“你的诗不失寒士本色,目前虽然如梅花处境贫寒,但将来必成大器,好好努力吧,可惜我看不到那天了。” 刘伯川卒后,孟洁果登第,为翰林庶吉士,而士奇官至少师。皆如伯川言。 【发淮安】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杨白花】 杨白花,逐风起。 含霜弄雪太轻盈,荡日摇春无定止。 楼中美人双翠颦,坐见纷纷渡江水。 天长水阔花缈茫,一曲悲歌思千里。 【巫山高】 巫山高高十二峰,连崖叠褵如游龙。 当时阳台下神女,翠敛红销空处所。 朝朝峡里望氛氲,可怜犹似作行云。 相思已下沾裳泪,况复猿声不可闻。 【入蓟州界】 云净天清紫翠浮,好山消尽越乡愁。 行人如有江南兴,马上题诗入蓟州。 【宣德丙午谒二陵(二首)】 去年侍从谒长陵,此日重来恸倍增。 春柳春花浑似昔,献陵陵树复层层。 君恩追忆不胜哀,老泪干枯病骨摧。 陵下一来肠一断,余生知复几回来。 【清明有感】 西江南望渺天涯,岁岁清明不在家。 荡日飘风无定著,乱人情思是杨花。 【题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 巴陵西畔楚江分,曾泛湖波望岳云。 借得君山小龙笛,月明吹向洞庭君。 【江上早行】 汉阳矶上鼓初稀,烟柳昽昽一鹊飞。 乘月不知行处远,满江风露湿人衣。 【三十六湾】 湘阴县南江水斜,春来两岸无人家。 深林日午鸟啼歇,开遍满山红白花。
4.明朝李如松的诗(全部)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探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