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嗯嗯描写东北城描写东北城市的诗词歌赋市的诗词
东北忆诗人:胡昭哦,别了再见,将在蔚蓝色里再次复活的东北土地上的昨天。
往事、友朋、和日常……——题记一不小心,我也成了“四分之一世纪前”一件难忘“文学往事”的亲历者证见人了!而“四分之一世纪前”我还很年轻。那是大约1978年的冬天,多雪而昏暗、寒冷的长春。
我孑然一人日日在省图书馆楼寂静的阅览室读书,一位身着暗蓝工服长褂的老管理员周德普先生看我肯学,常偷偷借我些未“解禁”的书,由此我们渐熟悉了。当年他也曾多少受“右”的牵涉,由沈阳下放来吉林,多年前曾与胡昭亡故于“文革”中的妻子陶毅女士共为辽宁鲁艺同班同学,50年代属“雕塑艺术系”。
1978、1979年,“改革”之风乍兴,东北“老牌”文学刊物《长春》(惜后更名,丢弃数十年品牌传统)、《春风》都还刚复刊,当年文学青年成长与今大不同,必须有人引领堂奥,当年流行日:“文学青年发首次诗,难过李贺中进士”,所以有人介绍一位当地“权威”作家、诗人,就是一件类似旧时学徒“认师傅”一样郑重的大事了。周先生心善,他知道我酷爱文学,写诗,又是个青工谁也不认识,揣度我一定有难处,有一回闭馆前他递我一个印有“吉林省图书馆”落款的牛皮纸信封,内有一封短信,介绍我去找当时任省作协副主席、在《长春》刊工作的胡昭先生,信的内容大体如下:“胡昭先生:我与您素未谋面。
大约四分之一世纪前,我与陶毅同志是沈阳鲁艺的同班同学,很冒昧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位文学青年孙文涛一……”我接过此信,反复读了数遍,觉得内中沉重,这里既有他们一代共同难言的苦涩和历史,也有对一个几乎陌生青年的父辈般的托付和殷切热望。算起来那一年周德普先生和胡昭先生还都不到50岁。
胡昭的家当时还属“临时性”,刚回城不久,在自由大路25号省文联小黄楼里,三层,腾了一间小办公室暂住。走廊很凌乱,支着煤油炉,有人在炒菜烧饭,刚下放回来年月各处都此番光景。
他不在家,见到他十六、七岁活泼的女儿婷婷,快人快语,似乎跟我早就认识,其实她对谁都一样热情。婷婷还有个哥哥叫冬林,“文革”她们的母亲因不堪压力精神患病,后去世,这两个孩子在农村吃了不少人所不晓的苦。
胡先生当年又当爹又当娘。那时的省作协也简单,只占文联的一二个办公室(不似其后,毫无奢华)。
我给寄过二、三次习作,有次寄他一本我们几个省城诗作者自办民刊《眼睛》诗刊,出乎意外,他竟看得仔细,还回了一封长达二三页的亲笔信,竖写水笔字,用语严慎真恳,除鼓励语外,提到刊中有“潜台辞”这三字在当年不是随便敢用的!我由此见到他温和外表后蕴有“文士风骨”。这封信我至今珍藏。
胡先生后来应我的请求做了我加入省作协介绍人。1985年,吉林省成立“文学院”,要求当学员人颇多,竞争激烈。
而我知道消息已晚,已错过了入学考试。当年学习热劲高,求学不易,对我这样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知青来说不啻天外良机,“宝贵的学习机遇呀!”怎么办?我决定去找胡先生试试,那天我呈了一厚摞完全没发表的“油印”作品,诗歌,散文什么的,胡先生正忙,办公室到处是来客抽的烟雾,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似乎早已窥透了一个青年急切切的心机,马上引我进内室见一个人,文学院刚上任的有着蒙古族人爽气、热力的王士美院长。
王院长宽怀大量,准我做特别旁听,并后毕业时又和其它学员同等待遇。这两年宝贵的学习机遇就这么拣来。
此是后话。另件事给我印象也很深。
1990年“5.4”青年节,我挑头筹办了一次省内破天荒头一回“吉林中青年作家签名售书”活动,准备在吉林大学门前举办(前此我们还只听港台作家签名售书,国内尚少)。恰前一年有个风波事件很敏感,怕闹事,市里不敢批场地,又要出示“主办单位”证明之类,很麻烦,我电话找到胡先生,说明情况,他爽快答应参加。
由于有了胡昭、马犁等省级老作家参加事情好办多了,市作协也给开具了“主办单位”证明信。那一天售书场面很热闹、气派,接了麦克风,挂了横幅,省里青年作家赵培光、张伟、我……等都“风光”了一回,乐不可支卖着自己的一二本小书!那天胡先生并没来,他的书也没卖上几本。
我们始明白原来大概只是为了支持我们:青年们。其实,早在1970年上旬青年自学阅读时期,我就在省图书馆查阅了几乎所有东北老诗人的作品集,其中也有包括胡昭50年代版的处女诗集《光荣的星云》,知道他是1950年第一届中央文讲所的学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有很多经历。
1950年是个急风骤雨、高歌猛进而又甚尔严峻的年头,1960年则风起云涌,狂飚突掀,1970年则对我来说可谓“岁月峥嵘,天地广阔”在农村苦干劳动;历史的大转角是1970年末,可是当时热衷于文学的我们一群青年并未完全清醒知晓……我喜欢任何一诗人的第一本诗集,比如吉林已故的万忆萱,1990年后已被青年不怎么知晓的同为“右派”长春的何鹰的写于1950年一本薄薄的《劳动之歌》……当然,胡昭这本《光荣的星云》名字本身就充满激荡、梦幻,可令人一忆再忆那个难忘的朝阳早晨,多少展望……胡昭是松花江畔永吉县乌拉街一带的满族人,所以他。
2.描写东北的句子有哪些
1.大乱里总是有小静。
文化大革命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得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
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阿城 2.家乡是逢年过节母亲的三分钟怀旧,突然又听到母亲骂我一声“王八犊子”好熟悉的骂儿话。
家乡是东北的大地河山在我梦中成形,朦胧间一个少女的身影出现在茫茫雪地,月白肌肤,月满轮廓,睫护秋水,眉含孤清。——钟晓阳 3.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织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宋子侯 4.春节天气预报:春节前后大面积会下钞票,东北华北美钞,西北卢布,华中华南英钞,东南部分地区有支票,局部地区有金条,春节口号改为:蛇年发财。
5.1945年东北的林彪军队,被国军打得节节溃败。12月25日林彪召集营以上军官,提出:忍等狠三字方针。
共军才控制住局面。当今企业的投资,“忍等狠”也同样适用:忍住诱惑,以极大耐心等待机会,pass掉所有中小机会。
一旦出现千载难逢机会,就狠狠咬住,倾企业之人力财力,聚焦聚焦再聚焦地做好每个细节。 6.抗日战争时期,东北长白山下的小村子里,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户之家一下出了两个抗日英雄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小山村。
老汉的大儿子二儿子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慨就慷义。留在老汉身边的小儿子成了家里传宗接代的独苗,老汉视小儿子如掌上明珠,就盼着他早日延续香火。
今天本站就和你一起来分享下里面的一些经典台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7.徐…徐…徐大小姐。
你所做的一切,除了能减轻你自己的内疚。对这个国家,对东北,对承德一点意义都没有。
就…就算你杀了竹木纯一,他们还会派来一个竹木纯二,甚至竹木纯三。 8..人参、鹿茸、貂皮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
10.“二人转”富有东北地方色彩,老百姓喜欢看。 11.东北三省冬天真冷,户外滴水成冰。
12.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13.到了东北你就会完全感受到一种冰天雪地的世界。
14.东北人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 15.在辽阔的东北大平原上生长着一望无际的大豆、高粱。
3.乡村风光的诗句
1.《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7.《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9.《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10.《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1.《新凉》——徐矶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12.《山村五绝》——苏轼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13.《风流子》——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14.《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4.嗯嗯描写东北城描写东北城市的诗词歌赋市的诗词
东北忆诗人:胡昭哦,别了再见,将在蔚蓝色里再次复活的东北土地上的昨天。
往事、友朋、和日常……——题记一不小心,我也成了“四分之一世纪前”一件难忘“文学往事”的亲历者证见人了!而“四分之一世纪前”我还很年轻。那是大约1978年的冬天,多雪而昏暗、寒冷的长春。
我孑然一人日日在省图书馆楼寂静的阅览室读书,一位身着暗蓝工服长褂的老管理员周德普先生看我肯学,常偷偷借我些未“解禁”的书,由此我们渐熟悉了。当年他也曾多少受“右”的牵涉,由沈阳下放来吉林,多年前曾与胡昭亡故于“文革”中的妻子陶毅女士共为辽宁鲁艺同班同学,50年代属“雕塑艺术系”。
1978、1979年,“改革”之风乍兴,东北“老牌”文学刊物《长春》(惜后更名,丢弃数十年品牌传统)、《春风》都还刚复刊,当年文学青年成长与今大不同,必须有人引领堂奥,当年流行日:“文学青年发首次诗,难过李贺中进士”,所以有人介绍一位当地“权威”作家、诗人,就是一件类似旧时学徒“认师傅”一样郑重的大事了。周先生心善,他知道我酷爱文学,写诗,又是个青工谁也不认识,揣度我一定有难处,有一回闭馆前他递我一个印有“吉林省图书馆”落款的牛皮纸信封,内有一封短信,介绍我去找当时任省作协副主席、在《长春》刊工作的胡昭先生,信的内容大体如下:“胡昭先生:我与您素未谋面。
大约四分之一世纪前,我与陶毅同志是沈阳鲁艺的同班同学,很冒昧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位文学青年孙文涛一……”我接过此信,反复读了数遍,觉得内中沉重,这里既有他们一代共同难言的苦涩和历史,也有对一个几乎陌生青年的父辈般的托付和殷切热望。算起来那一年周德普先生和胡昭先生还都不到50岁。
胡昭的家当时还属“临时性”,刚回城不久,在自由大路25号省文联小黄楼里,三层,腾了一间小办公室暂住。走廊很凌乱,支着煤油炉,有人在炒菜烧饭,刚下放回来年月各处都此番光景。
他不在家,见到他十六、七岁活泼的女儿婷婷,快人快语,似乎跟我早就认识,其实她对谁都一样热情。婷婷还有个哥哥叫冬林,“文革”她们的母亲因不堪压力精神患病,后去世,这两个孩子在农村吃了不少人所不晓的苦。
胡先生当年又当爹又当娘。那时的省作协也简单,只占文联的一二个办公室(不似其后,毫无奢华)。
我给寄过二、三次习作,有次寄他一本我们几个省城诗作者自办民刊《眼睛》诗刊,出乎意外,他竟看得仔细,还回了一封长达二三页的亲笔信,竖写水笔字,用语严慎真恳,除鼓励语外,提到刊中有“潜台辞”这三字在当年不是随便敢用的!我由此见到他温和外表后蕴有“文士风骨”。这封信我至今珍藏。
胡先生后来应我的请求做了我加入省作协介绍人。1985年,吉林省成立“文学院”,要求当学员人颇多,竞争激烈。
而我知道消息已晚,已错过了入学考试。当年学习热劲高,求学不易,对我这样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知青来说不啻天外良机,“宝贵的学习机遇呀!”怎么办?我决定去找胡先生试试,那天我呈了一厚摞完全没发表的“油印”作品,诗歌,散文什么的,胡先生正忙,办公室到处是来客抽的烟雾,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似乎早已窥透了一个青年急切切的心机,马上引我进内室见一个人,文学院刚上任的有着蒙古族人爽气、热力的王士美院长。
王院长宽怀大量,准我做特别旁听,并后毕业时又和其它学员同等待遇。这两年宝贵的学习机遇就这么拣来。
此是后话。另件事给我印象也很深。
1990年“5.4”青年节,我挑头筹办了一次省内破天荒头一回“吉林中青年作家签名售书”活动,准备在吉林大学门前举办(前此我们还只听港台作家签名售书,国内尚少)。恰前一年有个风波事件很敏感,怕闹事,市里不敢批场地,又要出示“主办单位”证明之类,很麻烦,我电话找到胡先生,说明情况,他爽快答应参加。
由于有了胡昭、马犁等省级老作家参加事情好办多了,市作协也给开具了“主办单位”证明信。那一天售书场面很热闹、气派,接了麦克风,挂了横幅,省里青年作家赵培光、张伟、我……等都“风光”了一回,乐不可支卖着自己的一二本小书!那天胡先生并没来,他的书也没卖上几本。
我们始明白原来大概只是为了支持我们:青年们。其实,早在1970年上旬青年自学阅读时期,我就在省图书馆查阅了几乎所有东北老诗人的作品集,其中也有包括胡昭50年代版的处女诗集《光荣的星云》,知道他是1950年第一届中央文讲所的学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有很多经历。
1950年是个急风骤雨、高歌猛进而又甚尔严峻的年头,1960年则风起云涌,狂飚突掀,1970年则对我来说可谓“岁月峥嵘,天地广阔”在农村苦干劳动;历史的大转角是1970年末,可是当时热衷于文学的我们一群青年并未完全清醒知晓……我喜欢任何一诗人的第一本诗集,比如吉林已故的万忆萱,1990年后已被青年不怎么知晓的同为“右派”长春的何鹰的写于1950年一本薄薄的《劳动之歌》……当然,胡昭这本《光荣的星云》名字本身就充满激荡、梦幻,可令人一忆再忆那个难忘的朝阳早晨,多少展望……胡昭是松花江畔永吉县乌拉街一带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