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
834589429
?si=1
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争插新桃换旧符
总把)
2、中秋
《月下独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
834589429?si=11、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总把)2、中秋《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元旦: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辞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清明节古诗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端午节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节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重阳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节(诗词)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关于中国几个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有哪些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5.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
1、春节。
是农历正 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可以广为流传。
9、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11、小年。腊月二十三,又叫“灶王爷升天”。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进行扫房,清理家用品,准备过年。12、立春。
在有些地区将立春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春吃萝卜。13、立冬。
在有些地区将立冬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冬吃饺子。
6.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节日列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农历正月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正月初二,犬日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正月十八,落灯日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
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
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二月十五 ,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三月初三 ,上巳节 ,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四月初一,祭雹神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五月初五, 端午节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七月初一,祭祀海神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七月十五 ,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七月二十,棉花生日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七月三十 ,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农历八月八月初一,天医节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八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二十,水稻生日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1.九月初九 ,重阳节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1,十月初一 ,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2.十月十五 ,道教下元节 ,水官禹的诞辰 农历十一月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
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农历腊月1,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2,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3,十二月二十四 扫尘4,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皇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
7.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描写清明节的诗词 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中国节日及传统文化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