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状物的诗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其三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桃 花
刘郎当日饭胡麻,人面花容映彩霞。惆怅春光犹似旧,今生无份再逢她。
风 筝
一线缠身向上冲,因风借势逞英雄。青云得路休高兴,早入人家掌握中。
毛 竹
随风摇摆疾还徐,曲背弯腰礼自居。一世伪装君子样,怕人识破总心虚。
盆 松
不知命运怎安排,屈处瓷盆实可哀。有志凌云遭压抑,几人惜此栋梁材。
春 蚕
蚕虽小物也知仁,作茧抽丝不惮辛。鼎镬当前何足惧,捐躯只望暖斯民。
2.关于状物的诗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其三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桃 花 刘郎当日饭胡麻,人面花容映彩霞。
惆怅春光犹似旧,今生无份再逢她。 风 筝 一线缠身向上冲,因风借势逞英雄。
青云得路休高兴,早入人家掌握中。 毛 竹 随风摇摆疾还徐,曲背弯腰礼自居。
一世伪装君子样,怕人识破总心虚。 盆 松 不知命运怎安排,屈处瓷盆实可哀。
有志凌云遭压抑,几人惜此栋梁材。 春 蚕 蚕虽小物也知仁,作茧抽丝不惮辛。
鼎镬当前何足惧,捐躯只望暖斯民。
3.描写壮物的句子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
4.状物诗 什么是
写物的呗 四、谈谈写景和状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写景”和“状物”是两个很容易区分的概念简言之,所谓“写景”,即是对自然或社会之景进行描绘,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状物”,即是对自然或社会之物进行描摹,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问题也因此而生“写景”和“状物”的区别真的仅仅在于一为“景”一为“物”吗?其实不然二者的真正不同,并非在于“景”与“物”的分别,而是在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差异确切点说,“写景”所抒之“情”,乃狭义之“情”,亦人之喜怒哀乐者也;而“状物”所抒之“情”,却为广义之“情”,不啻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也涵括人之理想、抱负乃至自然、社会之理也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话恰恰道出了写景的真谛自然或社会之景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终离不开一个“情”字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无情便无景,有情一切皆为景心中美了,处处皆是美景;心中苦了,便会如李煜一般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悲叹换言之,就“写景”来说,“景”与“情”的结合方式,虽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诸多说法,但一言以蔽之,“写景”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虽然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可从“写景”的角度来看,那也只是道出了“景”与“情”的结合方式的不同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景生情,乃“有我之境”;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景交融,乃“无我之境”;可“有我”也好、“无我”也罢,终不外乎抒发了作者的大悲大喜之情
“状物”却不尽然说“不尽然”,乃是因为“状物”与“写景”确有相通相同之处举例说吧,如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名篇《海燕》,即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个自然之“物”的描摹,抒发了作者心中“如轻烟似的乡愁”之情仅从这一点来看,“状物”和“写景”也并无二致,只不过一个是“借物抒情”一个是“借景抒情”罢了
但“状物”绝不仅仅与“写景”一样只是抒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抒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只是“状物”的一种很次要的功能“状物”的主要功能,应该在于“言志”,还有“喻理”
还是举例说明吧大家都知道,古诗中有“写景诗”和“咏物诗”之说此二者与“写景”和“状物”二者极为类同“写景诗”为何者?抒发人之常情也如苏东坡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该诗通篇写西湖美妙之景,而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景中油然而生再如杜牧的那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也通篇写景,而“坐爱”一句便道出作者心中之情自在景中也
“咏物诗”则显然不同毛泽东同志于1906年所写的那首《咏蛙》诗就是明证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该诗表面上看是在咏蛙,而实则是在咏他自己,咏其心腹中那一股难以掩饰的博大高远之志(言志)再如唐初虞世南的那首名诗《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名为咏蝉,实也是借蝉“居高声自远”之态道出了人生中的一种哲理(喻理)
真正明白了“写景诗”与“咏物诗”在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分别,也就大略明白了“写景”与“状物”二者间的实质不同虽“写景”、“状物”与“写景诗”、“状物诗”之间尚不能完全等同,但本质无异谨记
5.描写壮物的句子
状物描写
壮物描写,指的是对动物,植物,器物,建筑物等作具体描绘的文章.要且出各务的特点,也要写出各物带给人的启示,或对人的影响.
在叙写各物的特点,可以包含各物的外部形状,色彩,特性,用途等等.
重点是要把这件物品两方面的特征介绍清楚。壮物文章不需要具体描写事例,在写自己和这件物品的感情时也不需要展开,只要用概括的句子简单举例就可以。
【范例】我最爱的动物 陈嘉启
我最喜爱的动物是狗.每次看到小狗,就像看到糖果一样,喜爱得不得了.
我家的小狗,有一身蜷曲而富有光泽的白毛,我们叫它「小白」.他的眼睛向桂圆一样黑溜溜的,鼻子像山一样挺挺的;走起路来很像绅士,真是可爱.
小白很懂事.每次我放学回家,一进院子里,他就摇著尾巴跑过来迎接我,在我的脚边摩擦几下,或是趴在我的身上,表示亲热.但是一遇到陌生人靠近院子大门,他就竖起耳朵,两棵大眼睛直瞪著那人,嘴里也低沉的发出「ㄇㄨˇ」的声音.好像警告那个陌生人,这里是私人住宅,不可以随便进来.不过如果发现是送报的大哥,他就摇摇尾巴,然后把报纸雕进屋子里让我们看.
小白的外表很美,他又很聪明,所以我喜爱它.
通过物的特点,联想到做人处事方面.
【范例】落花生 许地山
爸爸说:「你们所说的,固然都是花生的好处,但还有一样也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鲜红嫩绿的悬在枝头,令人一眼看见又喜欢.他只把果时埋在地下,等到成熟,才令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颗花生瑟缩的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一定要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妈妈也点点头.
爸爸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只求体面好看的东西」
【范例】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文章创作】
中低年级:我的宝贝
【范例】阿肥 余豋立
有一天,我整理房间,在床底下发现一个圆圆的东西,好奇的拿出来一看,发现是和我分散已久的「阿肥」.它有著圆滚滚的身躯,深绿色的身体,穿著一条黄色的大内裤,摸起来像云朵般柔软.
阿肥是爸爸送给我的娃娃.爸爸当时去韩国出差,回国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就买了当地最流行的娃娃.我一看见它,兴奋得跳来跳去,还「砰!」的医生跌倒在地,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一脸幸福的抱著它,一点都不感觉疼痛.我一直到了八岁,才帮他取了一个名字-阿肥.
小时候,我一定要抱著它才睡得著,每天都梦到它会动,还跟我一起到彩虹上玩乐.妹妹常常想跟我借阿肥,我一概拒绝.我很怕把阿肥摔到地上,总是小心翼翼的保护它.有一次,阿肥不见了,我大哭了一场,妈妈才告诉我,他带阿肥去洗澡了,害我好担心.没想到,它却不见了!
现在,阿肥仍然是我睡觉时的夥伴,就算它旧了,破了,我也会抱著它入睡,希望我们的关系不会因为我长大了而疏离.
高年级:植物
【提示】借物抒情
行道树在马路边,不怕痛苦的生活下去.它吸收了人,车排出的污浊废弃后,想办法把它化解掉,然后第二天清晨,把清新的空气送给人们.这暗示了我们,当生活在不满意,不快乐的环境哩,不但不应该逃避,反而应该快了的负起改进这个不满意,不快乐的环境重任.
竹子 高风亮节
莲花 出污泥而不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稻米与高粱 谦虚与刚烈
木棉花 在最美的时刻展现人生高潮
菊花 清新脱俗,适应力强
6.写景状物的诗作有哪些
写景状物的诗: 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