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碑林的诗句
《大唐中兴颂》占据了碑林大部分壁面。
《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③,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
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
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
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
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
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
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
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
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就在安史之乱基本结束的这年,历经离乱之苦的元结感到“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乘兴写下了这篇颂文,所谓“歌颂大业,刻之金石”是也。
作为亲身经历战乱,曾经领军平叛的元结,理所当然地对战乱平息表达了欢欣鼓舞之情。碑文后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从撰文到刻碑,过去了整整十年光阴,只是这时的元结似乎不再像当年那样激动了,刻碑前夕所增的颂文末尾六句稍显勉强,“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未能复铿锵”。
2.金石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1.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克扞于强御。” 宋杨万里《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于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2.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 高 注云:‘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平淮西碑》:“既还奏,群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于无穷。”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3.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绝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4.指钟磬一类乐器
《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弦金石造歌以被之。”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齐)景公曰:‘相国政务烦劳,今寡人有酒醴之味,金石之声,不敢独乐,愿与相国共享。’”
5.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6.常用以比喻诗文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9653763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沉约《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铿锵叶平上。”
7.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
《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8.指古代丹药
《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链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