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盛典”的词语有哪些
1、掌声雷动
【注音】:[ zhǎng shēng léi dòng ]
【解释】:鼓掌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动全场。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满厅掌声雷动中,忽然从外面气急败坏奔进一个人来,大家面色都吓变了。”
2、精彩纷呈
【注音】:[ jīng cǎi fēn chéng ]
【解释】: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呈现出来。
【出处】:无。
3、气势磅礴
【注音】:[ qì shì páng bó ]
【解释】: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出处】:宋·文天祥《文山集·指南后录·正气歌》第十四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4、歌舞升平
【注音】:[ gē wǔ shēng píng ]
【解释】: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出处】:元·陆文圭《〈词源〉跋》:“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
5、热闹非凡
【注音】:[ rè nào fēi fán ]
【解释】: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非凡”是出色的或突出的,不同于一般的意思。
【出处】:无。
2.开国大典的诗歌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作者:秋酿醇酒 朗诵:托尼 思远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
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
这气势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
用苍劲的大手,
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
擦去满眼的泪花,
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
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老子孔子的圣明,
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
讴歌我们的历史,
丝绸瓷器远涉重洋,
谁都知道这是来自我们的故乡。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狼烟里冲杀出,
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雄伟中耸立着,
万里长城的刚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千万年古老的土地,
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
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
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五十多个春秋,
锦绣大地神采飞扬。
五十多个春秋,
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五十多个春秋,
轰隆的铁牛梳理着田野的歌喉,
翻卷出丰收的喜悦与欢唱。
五十多个春秋,
贫油的国土拱起钢铁的脊梁,
石油井架耸立在沙海大洋中。
五十多个春秋,
一座座彩虹跨越长江,
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千里苍茫。
五十多个春秋,
“两弹”的红云刺破天穹,
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
五十多个春秋,
人民的军队威武雄壮,
捍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
五十多个春秋,
人民驾驭改革的春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跨越我们的未来,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
光荣和自豪焕发出辉煌的容光。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汇入历史的长河,
永远在我的胸中激荡。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精彩神奇的土地上,
又一次萌发了腾飞的希望,
历史的巨笔将绘出你新世纪的辉煌!
3.节假庆典类古诗词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摘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