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婷字的诗句
南歌子 温庭筠
转眄如波眼,
娉婷似柳腰。
花里暗相招。
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八六子 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羽林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啼鸟 欧阳修
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言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
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江城子之三 苏轼
凤凰山下雨出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1],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 卢祖皋
画楼帘暮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
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
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着娉婷。
年华空自感漂零,拥春醒,对谁醒?
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咏白海棠 曹雪芹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拼 音 tíng
部 首 女
笔 画 12
基本释义
1.〔~~〕形容人或花木美好。
2.〔娉~〕见“娉”。
组词:
1、婷婷
造句:汤婷婷从在伯克利的学生时代起就是个女权主义者,六十年代后期,她与自己的美国丈夫对反战运动的暴力十分排斥,于是一道离开加利福尼亚去了夏威夷。
解释:形容人或花木美好。
2、袅袅婷婷
造句:绿绿的茶尖一粒粒悬垂着,雪白的茉莉上下浮动,飘逸的水气袅袅婷婷荡在眼前,那是怎样一种迷人的小景致!
典故:袅袅: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2.含有涛字的诗句
含有“涛”字的诗句有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2.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4.弄涛儿向涛头立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5.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 清·秋瑾
6.一棹碧涛春水路
《清平乐·留人不住》 宋·晏几道
7.薛涛笺上楚妃吟
《小重山·谁向晴窗伴素馨》 宋·张元干
8.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水调歌头·焦山》 宋·吴潜
9.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献钱尚父》 唐·贯休
10.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赠白马王彪·并序》 魏晋·曹植
11.万顷风涛不记苏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宋·苏轼
12.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渡黄河》 明·宋琬
13.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14.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15.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
《沁园春·观潮》 清·吴伟业
16.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渡汉江》 唐·李百药
17.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宋·叶梦得
18.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唐·李白
19.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宋·柳永
20.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西河·大石金陵》 宋·周邦彦
3.关于“涛”的诗句有没有啊只要诗句里面有“涛”字的
1、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2、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六首》;
3、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
4、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李白《枯鱼过河泣》;
5、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李白《发白马》;
6、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李白《上云乐》;
7、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李白《杂曲歌辞•白马篇》;
8、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卢照邻《巫山高》;
9、淡菜生寒日,鲕鱼潠白涛。——李贺《画角东城》;
10、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李贺《申胡子觱篥歌》;
11、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张籍《昆仑儿》;
12、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李煜《亡后见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