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在儋州写过哪些诗词
1.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纵笔三首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3. 《纵笔三首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4. 《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5. 《入寺》 曳杖入寺门,楫杖邑世尊。
我是玉掌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园摩民珠,照耀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摩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
2.苏轼在儋州写了什么诗
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惠州: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儋州:《雨夜宿净行院》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3.苏轼在琼州写过的诗句
一、苏东坡在琼州定居两年又七个月,写下了近300首诗,以下选诗词各一首:
1、《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2、《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二、扩展知识:
1、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被贬海南: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4.苏轼被贬儋州期间做了那些诗词
自然淡远——谈苏轼被贬黄州后诗词思想风格变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以其宽阔的胸襟,雄大的才力,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开一代豪放之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表现出全新的面貌。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
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
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口吻自我嘲解,但这只是其思想意识的表层的东西,作为遭受迫害的逐臣,忧谗畏讥战战兢兢的心态是最难以摆脱的,“示谕武昌一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若大霈之后,思旨稍宽,或可图此。
更希为深虑之,仍且密之为上。”(《与陈造书》)他那谨小慎微、惴惴不安的心情,完全流露于信的字里行间。
但这种心态与苏轼独立不屈的性格必然要在思想上发生冲突,因此其必然要在思想上冲破现状,找寻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而佛老哲学“清净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很好地解脱了他来自社会也来自个人的压抑,成为他思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佛三种精神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豪迈、旷达和视险如夷的气魄。文如其人,苏轼的襟抱境界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感到自己的心情都为之振荡了。
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整首词内容矛盾复杂,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然而,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虽然自然平淡,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愿为穿云鹘,莫做将雏鸭。”
(《歧亭五首》之五)但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发出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以叙事为骨架,在描绘秋夜江景,穿插历史事迹的同时,着重以老庄阐发了人生哲理,“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
(林语堂《苏东坡传》) 在黄州期间,当地一书生马可卿替苏轼向当地官府求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这块荒地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老思想原以清净无为,超然外物为旨归,但在苏轼身上却起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也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之意志与超然之襟抱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超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精神。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
5.苏轼被贬儋州期间做了那些诗词
自然淡远——谈苏轼被贬黄州后诗词思想风格变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以其宽阔的胸襟,雄大的才力,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开一代豪放之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表现出全新的面貌。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
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
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口吻自我嘲解,但这只是其思想意识的表层的东西,作为遭受迫害的逐臣,忧谗畏讥战战兢兢的心态是最难以摆脱的,“示谕武昌一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若大霈之后,思旨稍宽,或可图此。
更希为深虑之,仍且密之为上。”(《与陈造书》)他那谨小慎微、惴惴不安的心情,完全流露于信的字里行间。
但这种心态与苏轼独立不屈的性格必然要在思想上发生冲突,因此其必然要在思想上冲破现状,找寻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而佛老哲学“清净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很好地解脱了他来自社会也来自个人的压抑,成为他思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佛三种精神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豪迈、旷达和视险如夷的气魄。文如其人,苏轼的襟抱境界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感到自己的心情都为之振荡了。
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整首词内容矛盾复杂,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然而,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虽然自然平淡,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愿为穿云鹘,莫做将雏鸭。”
(《歧亭五首》之五)但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发出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以叙事为骨架,在描绘秋夜江景,穿插历史事迹的同时,着重以老庄阐发了人生哲理,“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
(林语堂《苏东坡传》)在黄州期间,当地一书生马可卿替苏轼向当地官府求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这块荒地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老思想原以清净无为,超然外物为旨归,但在苏轼身上却起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也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之意志与超然之襟抱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超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精神。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之。
6.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分别写了什么诗
每段时期都有好多诗作,我就例举一下,有些是词作
在黄州期间,《念如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以及《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儋州:《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诗云: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入寺》
曳杖入寺门,楫杖邑世尊。
我是玉掌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园摩民珠,照耀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摩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7.苏轼在被贬儋州词的风格
绍圣四年(1097),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谪居海南昌化军(今儋州)。
七月的海南,阳光毒辣灼人。
已近垂暮之年的苏轼携次子苏过,在一家人的扶送下,跄跄踉踉地来到了海安。在即将渡海时,苏轼老泪纵横,拱手与长子及诸子预作诀别。一家人恸哭于海边,悲愤交加,其情凄惨,令人感叹!
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二,过了退休的年龄,不仅没有高官厚禄,留守京都,象现代的某些作家那样,弄个副部级待遇,住作家楼,出门有车,反而还要被迫投荒南蛮之岛、家离子散。
苏大师的心情十分暗伤。
遥望这海天茫茫无际、四周环一岛的晚年居住地,苏轼禁不住发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悲哀慨叹。苏轼不得不给诸子留下:“首当作棺、次当作墓、死则葬海外”的遗嘱。
然后,在次子的撑扶下,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沿着琼西荆剌丛生的小道,向儋州走去。
苏轼在路上走了多少天,今无从考证。但当苏轼来到昌化军衙门前时,肯定已没有了昔日在京都时的恣肆张扬、强梁霸气了。当著屐破裘、形销骨立的苏大作家携其子,站在昌化军使张中面前时,令张中扼腕感叹!
张中官不大,顶多只是个正处。但这位进士出身的文化人,打小就一直钦佩苏东坡。当年,在京都投考时,要想见一见当时处在云蒸霞蔚的苏大师英姿,非常艰难,别说这样面对咫尺。文人出身的昌化军父母官张中,对大文豪苏轼的仰敬,想不到到是在这么一种形情下谋面;文人出身的张中对苏东坡的蒙难,十分同情。
苏轼来昌化军虽然挂着“琼州别驾”的衔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个虚职。况且,当权的政敌对贬谪到昌化的苏轼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然而,文人气十足的张中没有理会朝庭的红头文件。“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张中不仅好洒好肉供应,而且还经常将“公事请教一二”。让苏轼这种怀才不遇的落拓文豪,心情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然而,好景不长。半年后,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罢了张中的官,后是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一个小文人为一大文豪便就此断了前程。
张中只好卷起铺盖走人。
苏大作家为这位在自己落难时给予关照,而受牵连的朋友,只得送首诗《送昌化军使张中罢官赴阙》于他,算是诀别,也是感激。
苏轼在失去生活来源后,只得用积蓄,在城南桄榔林下,买了块薄地结茅于其下,躬耕自处、自食其力。
仿佛到此时,苏大作家对人生、对仕途才有了些醒悟。
穷愁潦倒的生活,反而使他的心情得到了调整。
在谪居儋州三年的时光里,他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这时期的作品,已没有了大江东去的奥衍闳深;也不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在大量的农家生活的纪实中,追求陶渊明悠扬自乐的隐逸生活。
8.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分别写了什么诗
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2113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5261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410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惠州:惠州一绝 苏轼165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版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儋州:《雨夜宿净行院》 芒鞋权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苏轼写过儋州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