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贤可否作为一个词使用
德贤:1.善良的德行。
2.指有美德的人。 3.贤惠,有美德。
德贤应该就是出自这里这是一个美好的词可以作为一个词使用在诗中也可以用惟贤惟德 可以服人 ——就《三国演义》论刘备的政治品格 【内容提要】刘备是三国时期在人品与用人两方面都与当时的任何一个从政者相异的政治家。本文以刘备留给其子刘禅遗训中的“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为题,就其人品和用人两方面论述刘备的政治品格,从而提示其由小手工业者直至蜀汉政权开国皇帝的真正原因。
本文引论部分以“刘备为何能从贩屦织席小辈做到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的问题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刘备这所以能赢得一分天下、成就鼎峙之业,靠的就是他的优秀人品和杰出的用人之道”。本论部分先论刘备人品:以“携民大撤退”为例论述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提示其宽政爱民的政治品格;以“不乘人之危获取荆州”为例论述其“不以小利而弃大义”的恪守信义的可贵人品。
再论刘备的用人之道:以诚等人,至情至性(以“三顾茅庐”为例);知人善任,用而不疑(以信任倚重诸葛亮等事为例);任人唯能,不讲私情(以提拔魏延等事为例);宽厚仁慈,处事公正(以处理黄权降魏一事为例)。最后论述刘备有胆有识,谋略过人,有着一个成大事者的胸怀和气度(以“后园种菜”等事为例)。
结论部分提示刘备的政治信仰——贤德,指出刘备的为政之道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刘备 人品 用人之道 贤德 刘备为何能从贩屦织席小辈做到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刘备的天下真的是他哭出来的吗?可历史上的刘备是“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哭的。又有人说刘备本无智谋,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事,功劳全属他膝下的谋臣武将。
如果真是这样,当时众多的豪杰俊士又为什么都能纷纭聚集在他的麾下而为其效力并自始至终忠贞不改呢?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在当时“尊刘贬曹”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完成的。小说在反映三国时期军事、政治斗争情况的同时,对当时一大批风云人物进行了着力刻画和描写,刘备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作者对刘备的刻写带有美化和虚构成分,但文中写及的与刘备相关的一些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史实的艺术再现。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对小说中刘备的其人其事加以探究和评说,也能还历史上刘备的一个本来面貌。
刘备诚然不是三国时期一位合格的军事家,但一定是三国时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如此评价齐备:“刘备弘毅宽厚,知人下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这话是十分中肯的。起事于贫寒之家的刘备之所以能赢得一分天下,成就鼎峙之业,靠的正是他的优秀人品和杰出的用人之道。
而刘备和人品及其在用人方面的表现和作风作为能充分体现其政治品格的两个方面,以恰恰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而不同于当时任何一个从政者的两个最显著的标志。 历史上的刘备是心系百姓,宽仁爱民的。
汉末国家动乱,百姓受尽战乱之苦,田园荒芜,衣食无着。刘备当平原相时,曾将府中财物舍给百姓民度饥荒,而自己在府里跟“士之以下者”(即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无所挑拣,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当时就有许多人归附他。
《三国演义》中也多次写及刘备类似的爱民惜民之举。最典型的是刘备携民大撤退之时。
刘备携民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大撤退是一个史实,最能体现刘备的民本思想。曹操为雪新野兵败之恨,亲率大军进攻刘备驻地樊城。
刘备不肯降曹,又恐曹操屠城,在兵微势弱的情况下决定弃樊城,携民渡江到襄阳暂避(时刘表子刘琮在襄阳)。在渡江时,当刘备看到众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的纷乱拥挤的场景时,哭着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然行至襄阳城又遇战乱,只得又望江陵而走。这时加上从襄阳城乘乱逃出的百姓,跟随刘备的百姓已有十多万。
刘备带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撤退,每天只能走十多里。当时手下都劝刘备:“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然而刘备却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相随百姓听后无不感动。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是由于刘备宽仁爱民,仁德广布,所作所为深得民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戴,他欲开创的王霸之业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董卓死后,不仅“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而且“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这是为何?这是因为董卓生前大肆蹂躏民众,涂炭生灵,人民恨他啊! 人品既是任何一个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任何一个政治家的立身之本。起事之初,皇室宗亲出身固然为刘备在树立威望,招徕人才方面起了不小作用(当时儒家正统思想正根深蒂固)。
但若无好的人品,刘备也必定只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碌碌之辈。 荆州因其地理位置而极具战略地位。
对于刘备来说,只有获取荆州,才有入主蜀中,从而建立起稳固政权的可能。其实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之时,荆州就被诸葛亮为其定为争霸图强的首要目标。
而在这之后刘备也有三次获取荆州的机会。首先一次是在。
2.表示贤德的古诗词
忆昔
唐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 洒血江汉身衰疾。
3.关于德的古诗词
《论语.里仁》
德不孤,必有邻.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求通亲亲友》曹植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
《淮南子.修务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关于道义的诗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5.跟贤有关的诗句
《执契静三边》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
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
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
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
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
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
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
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
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
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
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6.带仕贤的诗句
《送林推官》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仕泉一郡共称贤,今仕于漳想亦然。
非有珠犀堪自献,若无栀蜡可为研。
恶贪泉水平生洁,缺相轮尖早晚圆。
若是尚书问村叟,衰残恰似挂冠年。
《还颍川》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昔贤仕不遇,避世游金马。
嗟我独何为,不容在田野。
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
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
颓龄迫衰暮,旧物一已舍。
安能为妻孥,辛苦问田舍。
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
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
何人实造物,未听相陶冶。
《梅林八景总咏》
年代: 宋 作者: 叶梦鼎
黄墩巨海通昌国,花园大路连西域。
九顷农歌乐丰年,赤山牧唱喧朝夕。
罗溪流水出通潮,仕岆高山古贤迹。
方寺钟声育善音,桃源击鼓评民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