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有关于“义”的句子有哪些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6.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论语》中孔子论“义”的十句话,加出处】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10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1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3.有关孔子“义”的名言
有关孔子“义”的名言汇总如下: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3.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4.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7.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9.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0.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1.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2.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4.论语关于仁、礼、信、孝、义的句子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7a64e4b893e5b19e31333363353735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5.【论语】里有关“智”“仁”“义”的名句
论语——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为礼,未善也。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决不能因为嫌贫爱富而放弃忠义,见异思迁'”论语——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