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和由来和传说

1.中秋节的诗句,传说,来历和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

2.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来历,习俗和诗句(传说和来历,习俗不要太长)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如吃月饼和赏月等等。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和诗句

中秋是一个美好的节日,代表着团圆,更代表着相思。古代诗人就有不少的诗句关于中秋的,然而这些大多数都是关于离别的,代表着离别痛,代表着相思痛。下面看这一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是对杜少府离别之时的不舍之感。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整篇文章说明了,王勃对将要离别的不舍之情,更表现了王勃对前路的迷茫之情。

4.有关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的古诗词,要有古诗内容和理解的

关于 中秋的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

5.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故事,神话传说和中秋节的习俗,,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6.中秋节的由来 传说 习俗 和古诗

学界一般的观点是,中秋节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末年,尽管有许多关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记载,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的“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髙歌,以卜竟夕之欢”。

又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等。这些描述中的中秋节更像是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的一种娱乐和游艺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

扩展资料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谈,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的。从官方角度讲,中秋节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开始成为一种全国性节日的。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阴历为公历,并对传统节日进行了调整,将传统农历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现在的春节)挪至公历一月一号,为元旦。然后又依次制定了春、夏、秋、冬四个节日,即原来的农历正月初一元旦更名为春节,端午节更名为夏节,八月十五更名为秋节,冬至更名为冬节。

这就是说,从民国时期开始,中秋节,也就是秋节,才成为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从民间角度看,中秋节尽管不像其他节日一样历史悠久,成熟完整,但中秋节却有着鲜明地方特色,且带有明显仪式和信仰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中秋节起源

7.跟中秋节有关的诗句和故事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8.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和美丽的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

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

(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9.有关中秋的传说和诗句

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杜甫《八月十五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刘禹锡《八月十五桃源玩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举杯邀明月,对隐成三人。 李白 《月下独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和由来和传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和由来和传说

诗句

关于世界奇观的诗句

阅读(4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世界奇观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奇观的古诗,描写天下奇观的句子,天下奇观的句子。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岑参 骤雨鸣淅沥,飕飗溪谷寒。碧潭千馀尺,下见蛟龙蟠。 石门吞众流,绝岸呀层峦。幽趣倏万变,奇观非一端。 偶

诗句

关于想念家乡的诗句和歌词

阅读(62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想念家乡的诗句和歌词,内容包括有什么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词,找思念家乡的诗词和歌词,思念家乡的古诗(写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水调歌头 苏轼

诗句

关于滥竽充数的诗句

阅读(83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滥竽充数的诗句,内容包括滥竽充数的句子,滥竽充数的好句,这两句除外,这个我知道了.古诗词啊,别搞些成语典故的来滥竽充。他在家无所事事,就这样过浑浑噩噩好几年后,他决定不再滥竽充数,立志苦练竽。2、这个剧团的人员素质

诗句

关于鸳鸯悠闲漫步的诗句

阅读(48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鸳鸯悠闲漫步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鸳鸯的诗句,关于鸳鸯的诗句美好,关于写鸳鸯的诗句。《鸳鸯》唐·杜牧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好育顾栖息,堪怜泛浅清。凫鸥皆尔类,惟羡独含情。《和友人鸳鸯之什》

诗句

关于崇廉的诗句

阅读(363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崇廉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崇尚廉洁方面的古诗词,关于崇尚廉洁方面的古诗词,描写清正廉洁的诗句。关于崇尚廉洁方面的古诗词有:石灰吟: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处《石灰吟》。

诗句

关于传承唢呐的诗句

阅读(89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传承唢呐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唢呐”的诗句,关于“唢呐”的诗句,关于唢呐的诗句。《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诗句

关于雨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阅读(45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雨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内容包括关于雨的诗句都有什么,关于雨的意思的诗句,关于雨的诗句。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诗句

关于春风春人的诗句有哪些

阅读(64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春风春人的诗句有哪些,内容包括关于春风春雨的诗句,含有春风的诗句,描写春风的诗句。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诗句

苏轼关于侠女的诗句

阅读(305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苏轼关于侠女的诗句,内容包括有关侠女的诗词,和侠女有关的诗句,形容古代侠女的诗词句。1.天仙子.(笑傲江湖)任盈盈绿竹巷,幽径长。纤手如玉,净琴为君张。弦挑流水洗客愁,眉间心上,千千结丁香。露沾衣,古寺凉。莫弄清箫,此生

诗句

诗经关于冬的诗句有哪些

阅读(119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诗经关于冬的诗句有哪些,内容包括《诗经》中描述“冬天”的诗句,冬天的诗句诗经,关于冬的诗句。winO43PM57 :你好。《诗经》写冬天的诗篇《国风 邶风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诗句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诗句

阅读(33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古人信息来往的诗句10首,古人信息传递方式(简短的故事)或诗文,关于讲明古代传递信息不变的古诗。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译文】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

诗句

王曦之有关于鹅的诗句吗

阅读(40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王曦之有关于鹅的诗句吗,内容包括关于鹅的资料或诗句,关于鹅的古诗,越多越好,关于“鹅”的古诗和故事。鹅的故事: 传说王羲之特别喜欢鹅,有两个相关故事: 一是鹅换黄庭经。据说有个道士多次求他写经,他不写。后来道士想出一计,

诗句

李白的关于夏天景色的诗句

阅读(155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李白的关于夏天景色的诗句,内容包括李白描写“夏天”的诗句,李白写的关于夏天的古诗,李白夏日的诗句。李白描写“夏天”的诗句有: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2、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采莲

诗句

关于树的诗句名言

阅读(63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树的诗句名言,内容包括关于树的名言,关于“树”的名言警句,关于树的诗句古诗名句。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背靠大树好乘凉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印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

诗句

关于世界奇观的诗句

阅读(4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世界奇观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奇观的古诗,描写天下奇观的句子,天下奇观的句子。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岑参 骤雨鸣淅沥,飕飗溪谷寒。碧潭千馀尺,下见蛟龙蟠。 石门吞众流,绝岸呀层峦。幽趣倏万变,奇观非一端。 偶

诗句

关于想念家乡的诗句和歌词

阅读(62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想念家乡的诗句和歌词,内容包括有什么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词,找思念家乡的诗词和歌词,思念家乡的古诗(写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水调歌头 苏轼

诗句

关于滥竽充数的诗句

阅读(83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滥竽充数的诗句,内容包括滥竽充数的句子,滥竽充数的好句,这两句除外,这个我知道了.古诗词啊,别搞些成语典故的来滥竽充。他在家无所事事,就这样过浑浑噩噩好几年后,他决定不再滥竽充数,立志苦练竽。2、这个剧团的人员素质

诗句

关于鸳鸯悠闲漫步的诗句

阅读(48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鸳鸯悠闲漫步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鸳鸯的诗句,关于鸳鸯的诗句美好,关于写鸳鸯的诗句。《鸳鸯》唐·杜牧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好育顾栖息,堪怜泛浅清。凫鸥皆尔类,惟羡独含情。《和友人鸳鸯之什》

诗句

关于崇廉的诗句

阅读(363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崇廉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崇尚廉洁方面的古诗词,关于崇尚廉洁方面的古诗词,描写清正廉洁的诗句。关于崇尚廉洁方面的古诗词有:石灰吟: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处《石灰吟》。

诗句

关于传承唢呐的诗句

阅读(89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传承唢呐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唢呐”的诗句,关于“唢呐”的诗句,关于唢呐的诗句。《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诗句

关于雨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阅读(45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雨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内容包括关于雨的诗句都有什么,关于雨的意思的诗句,关于雨的诗句。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诗句

有关于励志自己的诗句

阅读(38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于励志自己的诗句,内容包括励志诗句大全,描写励志的优美语句大全,励志的古诗整首。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copy》生于忧患,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