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句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意思是什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窢阀促合讵骨存摊担揩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2.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诗的意思
意思是: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出处】《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扩展资料
1、《敕勒歌》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2、《敕勒歌》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敕勒歌》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3、《敕勒歌》作者介绍
《乐府诗集》为诗歌类著作,是北宋郭茂倩所编著的乐府歌辞集。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书中所收录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3.含有见字的诗句,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5.问一首古诗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全诗是什么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诗句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