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远游》的鉴赏
作品鉴赏一 全诗按思想感情的脉络,可以分成九段。
第一段是总起,交代远游的原因。基调是开头两句:“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到哪里远游呢?“托乘而上浮”,去的是天上,是人们所崇仰的神仙世界。
第二段写远游者的心境,反覆吟咏“心愁凄而增悲”、“求正气之所由”,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悲愤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到四方远游的宁静环境,和诗人关怀现实的热烈内心,形成一对矛盾,从而引导下文诗人情绪的多变反覆。
第三段提出一系列的仙人:赤松子、傅说、韩众等,作为追慕的对象,“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不过,诗人内心仍然隐隐作痛:他忘却不了故乡,忘却不了世俗社会。
难道得道升天、腾云驾雾,就可以躲避小人们的迫害吗?诗人无法回答。诗人的怀疑,实际上是自己对远游复杂的心理表述。
第四段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世俗社会,想到善良忠诚而遭朝廷迫害的情形,感到高阳帝时代清明的政治不会再出现,只好认真规划自己远游的行程了。第四段与第三段在内涵上相对。
第三段写上天游玩却怀念人间,第四段写人间受苦就向往上天遨游。天上人间,始终成为诗人心灵的两极,时左时右,使情绪澜翻不已。
第五段是对三、四段情绪的决断。一开头有“重曰”二字,先重重地下断语:“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世俗社会不能再留恋了,还是去飞天遨游吧!向南、向南,先向南方游览。诗人决断去远游,又定下方向,至此,才是远游从思想落实到行动。
那么,诗人向谁请教远游的道理呢?第一位远游导师,便是王子乔。定了信念,请教仙人,远游便确定无疑了。
第六段是仙人王子乔的话。诗人把仙人的话,用富有节奏的文字记录下来,实质上是通过王子乔的话,表达自己对远游的体会:既然现世已无有道贤君,那么,上天悟道就是成仙立德了。
古人说,人生三项不朽的事业是立德、立言、立功,立德是最重要的。既然在人间不能再立德,成仙修行便是最佳道路了。
王子乔的话,诗人的领悟,都集中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点上,可见诗人仍未忘情于世:人间的道德规范永远深烙在他心中。 第七段写诗人远游的第一站:上天宫参观。
上天之前,诗人吸取天之精气,神旺体健,然后乘云上天,进入天宫之门,游览清都等天帝的宫殿。古时说天帝宫殿在天的中央,诗人升天后先到天中央,作为出发的基点,可见在他心灵深处,仍然有一个天帝,那是人间君王在天界的投影。
隐约之间,人们感到屈原离开楚国都城远游,心中时刻忘不了人间的君王。 第八段,写诗人远游的第二站:游览天上的东方与西方。
先是游东方。诗人出游的队伍不是三两什役,而是一大队龙神卫护,八龙驾车,风伯、雨师、雷公做侍卫,真是威风八面、气势威严。
拜会过东方太皓天帝和西方金神蓐收之后,诗人有点飘飘然了,享受到得道成仙的乐趣。但是,从高空下视。
瞥见故乡,心中不禁隐隐作痛。该怎么办呢?决定再向南游,希望找到舜帝一诉衷肠。
这一段写出游队伍的庞大神奇,既有大胆热烈的想像,又有丰富具体的铺陈,使出游的行列成为神仙世界的展览,渲染出成仙得道的快乐气氛。 第九段是全诗的结束,又可分两个层决。
第一层写游览南方和北方,拜会南方之神祝融和北方之神颛顼,都深受教益。游南方北方的描写,比游东方西方简单一些,因为同样一支队伍,不必重复描述。
只是突出了南方的鸾迎宓妃、湘灵鼓瑟,以及北方的冰积寒冷。第二层概括游览东西南北四方天空大地,感悟到人间应该有一个新的世界,那便是超越儒家的教化,使人与天地元气相一致,天、地、人和谐共处。
这样,即使不离开人间远游,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了。 《远游》一诗,写的是想像中的天上远游,表达的是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
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怪异之物,先后有太皓、西皇、颛顼等四方上帝。有雷神丰隆、木神句芒、风神飞廉、金神蓐收、火神祝融、洛神宓妃、湘水之神湘灵、海神海若、河神冯夷、水神玄冥、造化之神黔瀛等各类正神,有玄武星、文昌星等星官,有赤松子、傅说、韩众、王乔等仙人,有八龙、凤凰、鸾鸟、玄螭、虫象等神话动物,有汤谷、阊阖、太微、旬始、清都、太仪、微闾、寒门、清源等神话地名,迷离惝怳,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摇。
这正是战国时代民间传说与原始宗教交叉的产物,反映出楚文化富于想像的特色,显示了诗人吸取民间文艺素材进行诗歌创作的艺术视野,和操纵开合运用自如的创作能力。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诗歌为人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素材,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依据。
[5] 作品赏析之二 《远游》一篇,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屈原之所作也”,题解云:“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
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
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
其后历代学者对本篇作者为屈原均无。
2.为什么古今诗人爱写关于游子的诗句
古代诗人多游子 。功名迷人眼,归心乱马蹄。细数古代那些大诗人,似乎个个都是游子,甚至是终生不归的游子。“诗仙”李白,二十五岁只身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谓资深游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使他成为生活、婚姻和官场的“流浪汉”。斗酒诗百篇,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仙乎哉?非也,他也是人子,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会“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家胡不归?“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家在蜀地,也在两难之间。他在《关山月》中感慨:“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古时交通不发达,回家不方便,长路远途难以逾越,国人思乡欲罢不能,年年岁岁朝朝代代悲秋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是骨子里、血液中的民族传统。古时候这样写,多半是因为交通不便,回趟家长途跋涉历时弥久。而今人也这样写,传统情怀的影响就更大一些了,毕竟交通便捷今非昔比。
3.古人出行观念的诗句
古代交通工具及出行观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别何时遇?望望不可见,连山起烟雾。”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
航海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不是艰险至极吗?你看,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是一种“生死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