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公子扶苏”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公子扶苏”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公子扶苏”的诗句有:
山有扶苏 :
【先秦】:诗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古筑城曲
【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
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绥州作
【唐】:韦庄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
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问吴宫辞
【唐】:陆龟蒙
彼吴之宫兮江之那涯,复道盘兮当高且斜。
波摇疏兮雾濛箔,菡萏国兮鸳鸯家。鸾之箫兮蛟之瑟,
骈筠参差兮界丝密。宴曲房兮上初日,
月落星稀兮歌酣未毕。越山丛丛兮越溪疾,
美人雄剑兮相先后出。火姑苏兮沼长洲,
此宫之丽人兮留乎不留。霜氛重兮孤榜晓,
远树扶苏兮愁烟悄眇。欲摭愁烟兮问故基,又恐愁烟兮推白鸟。
【山有扶苏】有关扶苏的诗词
古筑城曲
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
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咏史诗·杀子谷
唐
胡曾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2.一句形容公子扶苏的话,唔最好是诗句 然后带上扶苏俩字就更好了 感
古筑城曲
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
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咏史诗·杀子谷
唐
胡曾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水仙子 带 折桂令 易安漱玉韵扶苏 步韵和长堤老树
易安漱玉韵扶苏,清照词林揽蕙茹。
绿肥红瘦知风著,暮溪停、惊藕鹭,锦书雁字高处。
诗酒谁与共,持烛影相笃,淡月盈庐。
婉约清丽冰壶,善画能文,旷世诗姝。
裂变南朝,声声慢宕,骇世惊俗。
国破家亡怎度?人杰鬼雄顿足!
一代词宗,刮目须眉,三李寰殊。
储嗣宗
长安怀古
祸稔萧墙终不知,生人力屈尽边陲。
赤龙已赴东方暗,黄犬徒怀上蔡悲。
面缺崩城山寂寂,土埋冤骨草离离。
秋风解怨扶苏死,露泣烟愁红树枝。
3.形容公子的诗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当年学皱忌讽齐王纳谏时这句话深深刺激到了一个妹子的较弱的心!!!!
青楼斜影疏,良人如初顾。
纤手如玉脂,淡妆胜罗敷。
引君入香堂,言词论今古。
君心城切切,妾意情楚楚。
盟定三生约,共谱月下曲。
岂料鸳鸯棒,分飞相思苦。
纵有抱柱信,不能容世俗。
公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
不能同世生,但求同归土。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晅兮,终不可谖兮。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然后是复制的
《白石郎曲》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淇 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孟子》“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4.求藏头诗或是藏尾诗"公子世扶苏"
公焚书儒一国弱,
子期家翁悔前过。
世风不待污云破,
扶摇千尺绝城郭。
苏河湿柳舞婆娑,
似诉当年人心堕。
要武侠味的,那就这首吧:
公孙剑出动四方,
子美诗赞传千年。
世仇情恨不畏伤,
扶剑犹忆江湖亡。
苏堤歌舞白衣乱,
声声仍唱少年狂。
注:公孙:公孙大娘。唐朝著名剑舞家。
子美:杜甫的字。杜甫曾观看公孙大娘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
这首还可以吗??
5.公子扶苏的名字出自诗经哪里
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
原文: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郑庄公之子)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郑昭公三次拒绝,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
所以诗文指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诗中的“狂且”、“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
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崔述《读风偶识》:“昭公为君,未闻有大失道之事。君弱臣强,权臣擅命,虽诚有之,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非己之过。厉公欲去祭仲,遂为所逐。
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为昭公者,岂能一旦而易置之?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如果郑人妄加毁刺,至目君为狡童,悖礼伤教,莫斯为甚。”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就有失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