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赣南采茶戏的相关诗文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
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
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
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诗的题名《看采茶人别》,从诗中吟咏的情景看,所赠别的“采茶人”,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采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当代名人如汤显祖的深情眷注。
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的。 除上引诗文外,汤显祖《牡丹亭》里“劝农”一出戏,其中有一段戏是表演采茶歌舞的:……[门子禀介:又一对妇人唱得来也。
[老旦、丑持筐采茶上,唱:[孝顺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白):呀,什么官儿在此?(唱):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
(外白):歌的好,说与他,不是邮亭学士,不是阳羡书生,是本府大爷劝农,看你们妇女采桑采茶,胜如菜花,有诗为证:“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闷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插花去。
[净、丑插花饮酒介]唱: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采茶不煞俊。……这段戏写的是南安府太守杜宝出城春游,来到南安(今大余县)的城郊清乐乡劝农,清乐乡的父老,带领乡民们到接官亭迎接。
这种“劝农”的仪式,是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关心农民的一种例行公事;也是官吏们了解民情、采集民风的手段。清乐乡的父老,准备了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献演。
上引这段歌舞,是一对采茶妇女表演采茶的。汤显祖是明朝万历年间人,在他写《牡丹亭》之前,曾两次途径南安,作过逗留,写有诗文,对当地的民风民俗颇为了解。
《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为背景,在选取反映当地民风的歌舞时,必须是民间流传的,才足以表现剧情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见,汤所选取的这种采茶歌舞,早已在当时当地的民间流行了。
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还有人物、故事,已具备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要素。这就足以证明,在明朝中叶,赣南采茶戏就流行于民间了。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营前,在今上犹县,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
一个三角班,能在这样的小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地演,演到试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它说明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基础,才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否则,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维持这么久的演出的。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
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
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
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
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等,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认为是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从乾隆以后,历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
如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载:“查采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此风。”
类似的记载,在赣南各县的县志里均有。禁令不仅写在官文告示上,还刻碑勒石,立在乡场墟镇上。
如1949年以前,在信丰的小江真君庙旁,还立有这种禁牌。
2.关于采茶的诗句
采茶的诗有:《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译文:山野泉水的声音与袅袅炊烟在白云间飘荡,坐在这我深爱着的山里饮着香茶。
那岩石上系着的小船也不忍离去,要和流动着的清澈的溪水一起到傍晚。《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译文:春天来了,但大自然中的草木不敢先开花;茶树上长出来名贵的花蕾,终于到采摘茶芽的时候啦。
武夷山真是个神仙的境地呀;这里不仅盛产名贵的灵芝,更有这名贵的茶中奇琶。《即目》【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译文:小的鼎煎茶面对曲江池,一个留着白胡子的道士下棋,摇书扇。
谁写在破蒲葵扇上,上面记着南塘移动树的一天的事。扩展资料: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
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
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参考资料:采茶-百度百科。
3.采茶鹧鸪天题目答案
采茶鹧鸪天徐鲁《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7日 24 版) 早春二月,在山雀子噪醒的江南山乡,到处可以听见布谷鸟的呼唤、鹧鸪的啼鸣、竹鸡的呢喃。
在迫不及待地想要早早盛开的杏林深处,在一抹雨烟的村前屋后,在嫩芽吐露的青青茶山上,在一夜春雨过后、遍地爆笋的楠竹林中,温润的春天早已来到这里,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松动了,让干硬的树枝变软了,让泥土下细小的草根绽出了细白的芽苞…… 二月天是鹧鸪天。在布谷鸟和鹧鸪的呼唤声里,我回到了30年前工作过的地方,地处湘鄂赣交界的鄂南边城阳新县。
那时候,我在县文化馆当“群众文化辅导员”,其中主要的工作,就是走遍山乡,收集和整理鄂南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记录和整理一些流传在山乡的民间小戏的戏本。 这里的戏曲叫“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同宗同源,都是山乡儿女们在采茶、栽秧的劳动中,唱歌自娱,彼此唱和,渐渐演化而来。
每年阳春二三月,嫩茶吐绿,年轻人三五成群,上山采茶,茶林深处,你唱我应,山歌互答。这是一种清新、朴素的劳动之歌和乡土之歌,唱本和曲调里,都散发着山茶花和泥土的芬芳,表达着山乡儿女们诙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情怡怡的美好心地。
那些年,我在这里结识了许多采茶戏“名角”,他们有的几乎从来也没有走出过鄂南山乡,却为乡亲们演了一辈子采茶戏。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些采茶戏老演员的名字。
我还记得,当时经常带着我爬山越岭、穿林过河,到各个山村去看戏、收集戏本的一个农家少女,名叫肖冬云,只有十七八岁,却已是山乡里远近闻名、甚受乡亲们尊重和爱护的一名采茶戏辅导员了。她会排戏,会给山村的男女演员化妆,还会记录和整理唱本,一年四季都行走在各个偏僻的村子和小塆里,吃的是乡亲们招待的“百家饭”,能背得出十几台采茶戏的小戏本……至今想起她来,我仍然从心底里感到深深地敬佩。
眼下正是农人们犁水田的时节。“从省城里来的啵?好矣,来这里接接地气,好矣!”一位犁田的老人热诚地向我招呼。
这里的方言里还保存着许多古雅的字音。例如,把玩耍称为“戏”,把穿衣称为“着衣”,给客人添加酒水,称为“酙酒”,甚至称“你”为“乃”,称“我”为“阿”或“吾”,称“他”为“其”,把树叶叫做“木叶”。
这里的农人们在犁田或插田的时候,还会演唱一种有趣的插田歌,名字叫“落田响”,也是采茶调的源头之一。落田响是由17支号子组成的一部完整的田歌,老一辈农人会按照号子的顺序唱,早晨下田唱《走下田》《海棠花》《怀秧》《放牛》,上午下田唱《赶王鹰》《打花歌》《挖百合》《割猫》和《采茶》,下午下田又唱《谢茶》《消条》《喊福》《收牛》《游船》等。
通常会由一位演唱技巧比较高超、在村子里有些声望的插田能手,作为率领大伙合唱的人,大家都尊称他为“歌师”。当歌师唱道:“太阳出山(罗火火),(罗)支(罗)花(哦火火火火火火火火火火)……”大家便齐声接唱:“海棠花(罗火火火火花耶)!” 外地人来到这里,若是仔细倾听和分辨他们所唱的歌词,勉强能够听出大致的意思。
他们用着当地古老的方言土语,自由而快乐地唱下去,那极为麻利的踩田、栽秧的动作,正好合着“罗火火火火”的节奏。当他们直起腰来再唱时,就当做一次短暂的喘息的机会。
长长的一支“号子”唱完了,一片水田也就插完了。这时候,从村头挑秧过来的女孩子们,也会亮开歌嗓,接着田间的号子唱出她们的“贺彩词”,为那些能干的小伙子喝彩鼓劲:“福矣(嗨)!秧苗冲禾(哇嗨)!秧苗开张(哇嗨)!”贺彩词里充满了吉庆和感恩的意思。
等到插完了另一片水田,小伙子们唱完了另一支号子,她们还会有另外的喝彩。小伙子们受到了她们的恭维和鼓舞,又不知道从哪里来了那么多的力气。
这些插田的年轻人啊,只要村里的女孩子们高兴和平安,他们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啊! 可惜的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做工,寻找自己的未来去了,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不多了。我问眼前的老者:“老爹,现在你们犁田,怎么不唱《落田响》了?”老爹笑笑说:“做田的人少了,没人客,唱不起来了。”
我又问:“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唱不?”老爹叹了口气说:“有星不能照月,难为煞了。”这意思我听懂了:人都在,歌却恐怕都不会唱了。
说实在的,我很怀念当年经常见到的那种劳动场面:年轻的山乡儿女们在早春的水田里欢笑着、忙碌着,特别是那些小伙子,只要有女孩子们在他们身边,他们的秧苗就插得又快、又直,田歌唱得也更加响亮。我知道,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是他们视为最平常又最宝贵的东西。
他们的秧田和他们的力量原本是分散开的,有时为了享受这份先人们留下来的热闹与欢愉,他们会不时地自行组合起来,进行着一两天大场面的劳作。他们从中感到陶醉,感到生活带给他们的欢乐和幸福。
这是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和家乡,就永远也得不到的欢乐啊!他们可以在这种劳作和歌唱中忘掉一切的不愉快,甚至邻里之间偶尔的争吵和恩怨,甚至命运里的那些悲苦和艰辛。 30多年后,我重返这里,就像重新回到自己久违的故乡。
4.赣南采茶戏的由来是什么呢
江西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距今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采茶戏的产生,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5.赣南采茶戏有何特色
赣南采茶戏轻松活泼,极具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 化名人田汉曾经对赣南采茶戏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赣南采茶戏 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 形成的地方戏曲。主要以安远、于都、赣县、信丰等地采茶歌、龙 灯等歌舞为形式,反映赣南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赣南采茶戏语言以赣州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音乐是用唢呐与锣鼓伴奏、灯戏音乐及二胡为主要采茶音乐。曲调有四种:灯腔、茶腔、路调、彩调。
演技特色以扇子花和矮子步独占鳌头。赣南采茶戏剧以喜剧、闹剧两种为主。
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取材来源于生活。赣南采茶戏,深受民间喜爱,特别是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更为流行。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悠久。赣南盛产茶叶,采茶歌和采茶灯活动很流行,明代中后期发展为三脚班演茶灯戏。
万历年间,安远九龙山区民间采茶灯与传入江西的粤东采茶灯结合成为情节简单、有人物参与的采茶小戏,剧名为《姐妹摘茶》。后来又被加以改造,纸扇成为其中一件道具,又创作出了许多剧目,比如《卖茶》《板凳龙》等,采茶灯才算正式演变成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正式出现后迅速发展并分为三个支流向外传播:一支沿贡江经赣南各县进入吉安地区并向赣西、湖南发展,一支沿武夷山区流入福建西北和赣东,另一支经过粤东粤北流入两广。从此,赣南采茶戏蓬勃发展,深受民间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赣南采茶戏1954年成立了 16个正规的采茶剧团,由民间走向了城市。 一些传统剧目被改编并搬上电影,比如《茶童戏主》《风雨姐妹花》《怎么谈不拢》。
《莲妹子》被拍成电视。《花灯仙子》《采茶歌》被文化部邀请进北京汇报表演,获得专家的认可。
6.家乡的采茶戏作文500学
家乡的采茶戏 小时候,我经常听姥爷唱采茶调。
《俏妹子》、《补皮鞋》等曲调活泼欢快、优美动听,一听到这种曲调我就由吵闹变得安静,然后甜甜地入睡。想起它,我便好奇地想探究它的文化渊源。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安远县九龙山一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在民间歌舞上形成的,使用客家方言,内容多反映赣南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
赣南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它人物少,不仅简单,与其他的戏曲相比,更具生命力,更便于山区流行,是江西采茶戏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决不逊色于其他的戏曲,在许多文化艺术上还获了奖呢。
如今,赣州经济发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文化素养也提升了。采茶戏的内容也在更新,现在的采茶戏反映了小康社会中新农村的变化,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它虽然是一种民间歌舞,但它却有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发展情景。 晚上,漫步在滨江大道,便能听到优美欢快的曲调,看到一些人自编自演的采茶戏。
他们唱出了赣州人民的心声,唱出了赣州的美好未来。 我爱采茶戏,因为它优美动听,陪伴着我成长。
在我伤心的时候,它能让我感到温暖;在我生气的时候,它能瓦解我的愤怒;在我心烦的时候,它可以让我烦恼顿消,令我心旷神怡……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爱采茶戏。
7.【我爱新赣州作文】
我爱家乡——赣州赣州,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块土地,不仅有着2200多处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有瑰丽的山水与富饶的资源。赣州,就是我的家乡。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的南大门。赣州城有着两条江河,分别是章江与贡江,像丝带一样缠绕着赣州城。
赣州城四周皆山。西北、东南高而向中部倾斜,略成马鞍形,中为凹陷盆地,多丘陵。
市区的红旗大道中般为分水线,海拔120至125米,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形。古堪舆学家将赣州喻为龟形,因隋唐间曾名虚州,赣州遂有“虎头城”之说。
赣州有许多美称,例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脐橙之乡、世界钨都等。还有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有《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等。
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赣州的风景名胜也很多,如通天岩、马祖岩、峰山、古城墙。
特别是通天岩,有江南第一石窟之称,相传古时的通天岩有个通天洞,通天洞每天夜里都会漏出白米,通天岩有一座名寺,一个小和尚发现了这个秘密,每天夜里都守在通天洞旁接米,每天夜里接下的米正好足够寺中所有和尚吃。可谁知,小和尚太贪心了,他希望通天洞多掉下些米来,可以换银子。
就用工具把通天洞挖得更大了,但事实不是小和尚幻想的那样,通天洞并没有掉下更多的米,掉下的却是砻糠,通天洞掉下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再出没有漏任何东西了。方丈知道后,生气地把这个贪心又懒惰的小和尚赶出了寺庙。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心,要靠自己的劳动成果。明清间,赣州纺织、染业、酿酒、榨糖、烟茶、陶瓷、造船、冶炼各业规模大,产量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此外,花卉、柑桔、竹木、木棉、香、姜、笋、药材也远销多省,赣州不仅是江西而且跨省为梅岭南北的生产和贸易的中心。我还读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这本书,使我更钟爱这近四万平方公里的赣州大地,我很荣幸出生在这里,我爱我的家乡——赣州。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