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1、婺源道中 宋代:方岳
梦中绿遍谢家池,梦觉山村雪拥篱,尽道春寒花未在,晓来开到野棠梨。
译文:梦中看到谢家池一片碧绿,梦醒看见山村雪落满篱笆。都说春天寒冷花没开,早晨就看到了野棠梨开放。
2、题婺源斋厅 宋代:许月卿六
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扁舟我欲春风里,鱼鸟依然旧所谙。
译文:浓烟淡烟,云卷云舒,像画卷展开,船槁船橹一深一浅,江水蔚蓝。我乘着一叶扁舟在春风里,花鸟鱼虫还是我以前熟悉的样子。
3、婺源溪行 清代:吴颢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
译文:沿着山,撑着船桨绕着溪水前行,山色苍茫,溪水清澈。打算到黄州再谈论风景,小船的船底传来浪花的声音。
4、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 明代:汪广洋
舞罢《霓裳》不耐娇,口脂微动酒初潮。玉阑西畔春如海,拟倩东风整翠翘。
译文:刚跳完《霓裳羽衣曲》,有点不胜娇柔。女子嘴唇红润,微微移动,像刚喝了酒。玉石般的栏杆,在西河岸,春色满满。打算让东风吹起一片翠绿。
5、婺源县斋书事 元代:卢挚
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
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
译文:竹子绿树掩映清晨的太阳,坐着听到了山中的鸟命长。瓶子里的花,香气袭人,让我多病的身体精神抖擞,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诗作赋。客人也不是外人,春天如此美好,可谓不负此生,明天我回归平凡的人生,吟诗之后,已经放晴。
2.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1、《花桥》,朝代:宋代,作者:岳飞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
十年争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译文:上下街连着有着“五里长街”的清华街,酒楼青色的帘子紧挨着花桥。
十年外出战争离愁倍增,满地的草木茂盛颜色更娇艳。2、《题婺源斋厅》,朝代: 宋代,作者:许月卿六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
扁舟我欲春风里,鱼鸟依然旧所谙。译文:浓淡烟,云卷像画卷一样,江水很蔚蓝,船槁船橹一会深一会浅。
我乘着一叶扁舟如沐在春风里,花鸟鱼虫还是旧日我所熟知的情况。3、《婺源溪行 》,朝代:清代,作者:吴颢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
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译文:沿着山撑着船桨绕着溪水前行,山色苍茫,溪水也是那么清澈。
本想到黄州再来看风景的,然后小船底部传来浪花拍打的声音。4、《婺源县斋书事》 ,朝代:元代,作者:卢挚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
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
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译文:绿树及竹子掩映着清晨的太阳,坐着的时候听到了山上鸟的叫声。
瓶子里的花香气袭人,让我多病的身体为之振奋精神,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诗作赋。客人亦不是外人,春景如此美好,可谓不负此生。
明天我将回归平凡的人生,吟诗过后天空已经放晴。5、《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朝代:明代,作者:汪广洋舞罢《霓裳》不耐娇,口脂微动酒初潮。
玉阑西畔春如海,拟倩东风整翠翘。译文:刚跳完《霓裳羽衣曲》,有点不胜娇柔。
女子的嘴唇红润微微颤动,像刚喝了酒一般红艳。玉石般的栏杆在西河岸,春色满满。
打算让东风吹起一片翠绿。
3.婺源晒秋诗歌描述晒秋的诗文
1、婺源古村晒秋
【现代】罗湖湾
篁岭民居错落连,屋窗竹簟景争妍。
田间收获多秋晒,七彩农俗尽眼前。
译文:篁岭的民居错落排布,窗子外面的竹簟竞相逞美,田里的收获多多来秋晒,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景尽在眼前呈现。
2、题朱绯塘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扩展资料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晒秋
4.婺源古代称蚺城什么意思
首先更正下,不是婺源古代称蚺城,而是婺源县紫阳镇古代称蚺城。
婺源县紫阳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县城所在地,是婺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城区人口约7.7万人,面积为159平方公里。紫阳镇古称弦高、后称蚺城,于1984年起因祀朱熹,以其别号名为紫阳镇。
地处婺源县境南部河曲地带的县城紫阳镇,是我国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紫阳镇聚落创建形成的具体年代,现尚无考;其最早并非邑城,而是婺源先民以传统方法进行选址的理想居所之一。据《婺源县志》记载:紫阳镇古称“蚺城”,以城内有蚺城山,五阜起伏如五星状,亦类似蚺蛇,故名。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歙州刺史卢肇上奏于此置“弦高镇”,驻兵镇守。1938年改称“蚺城镇”;1946年又以朱熹别称紫阳而改名“紫阳镇”;新中国成立后曾称“婺源镇”、“城关镇”;1984年复“紫阳镇”名至今。
5.求一篇关于描写江西婺源
婺源印像之——思溪、延村 第二天一大早浏览的便是思溪和延村了,本来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可一说起聊斋却兴奋度起来了,据说就是在思溪拍摄的。
所以在的浏览完其它的景点之后唯一的兴趣就是去看鬼神出没之的聊斋屋了。可惜没有印象中的烟雾缭绕和害怕的场面出现,这也难怪,许多的东西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本来这世界上的鬼神之说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答案,或许就如是说来,鬼神本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虽不是信鬼神之人,却也有点动容的那份午夜寂静中那份开门声。于是在那样的上午,好奇的摸着那一扇一扇古老的门楣,尔后“吱嘎”一声,门关上或开着,那份悠远和记忆,注定了层叠在脑海中。
呵,好像自己是太过于描述这份心理的向往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往往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而去跳过一切的描述了。 其实从“星江湾假日饭店”出门,直奔的就是延村,不过很感动的就是不敢奢求那种给我们带来惊喜和美丽的地方。
其实一进婺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也算是对自己语言贫乏的一个交代,事实上那份不容亵渎的美丽真的无法去用语言来形容,就如我们看到的大多的关于婺源的描述也只有介绍而已。一路上都是令人动容的美丽,就是我们不熟悉的那些小村落,在群山之间,在翠竹的掩映之下。
都尽现了徽派建筑的大气和细致,除了感叹就是感叹。 早有一说婺源回来不看村,许是昨天才看过了李坑,对于粉墙黛瓦、参差错落的徽派建筑已留下了很多的印象。
所以进入延村也没有多加感叹,倒是村口的耕地老黄牛留给人太多的印象,如此田园风光对于生活在尘世间的我们也只能说向往而已。 据说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
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许是无缘,早已没有这所谓的一百多件大宅,也无法炮制当年由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室衣裳不湿那种境界了,不过走在其中,在踏着青石板上走路的艳羡还是有的,至少我可以感觉到自己脚下的路许是有许多古人走过,或许那些闻名一时的徽商就如此的踏着这样的脚步进村出村的。
村中据资料介绍的现有的古屋也就56座,斑驳的墙壁,触摸它也就在触摸历史遗留的痕迹,如此的心动和感慨当年它的气魄。 思溪除了聊斋屋外感受颇深的就是村口的廊桥,小而精致,虽没有彩虹桥的美丽和大气,却也尽显了廊桥的特色,在廊桥静坐,确实有不想回去的冲动,想象这就是这么一座桥是不是有许多的新娘就是坐着轿子离开这里嫁入他村又或许是他村的女子就这么的嫁入这里为人妇。
也想象是否也有果敢的女子不受这里的约束就这么的顺着廊桥离开这里风雨他乡的寻求着幸福了,也许也就只能廊桥作证了,千百年来,谁还会记得谁是谁。也就在今日,许多这里的子女踏着廊桥走了出来,风雨异乡路的寻求自己的理想去了。
也总颇爱这里的流水清澈而透明,长年累月,生生不息的流淌着。却也总有一种冲动去下水玩一下,却也总怕自己玷污了这样一份美丽。
也许就只能放在心里想着就好了。 其实这两个村中最为特色的就是那些砖雕木雕石雕了。
许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如此,高高的天井一般都是长方形,如此的中规中矩不容忽视。多为木架式结构,周围风火墙,只是地板有木质有石料,不过多为木质的,大多都属于明清建筑,不过只是小妖浊眼到现在没有看明白明清建筑之特点和分别。
只要留心,所有的建筑上的特色就是雕花,无论是屋顶的大梁或是门窗,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于其中。 据说就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呵,可惜没有细数,不过就是由那个耐心也会就此看得眼花缭乱的。 呵,不加以语言的描述了,现在的感觉就是语言贫乏,想不到最好的最美的语言去描述了。
遗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