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映看问题要全面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不符合你的要求!!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题西林壁》上的诗句。
意思是说,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他们看到的都是庐山,但又都不是庐山的真实面目,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所及只是很小的局部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必须跳出当前的处境,才能豁然开朗。
这才是你要的答案呦!!!
2.苏轼的什么诗句让我们懂得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要犯当局者迷的错误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们懂得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要犯当局者迷的错误。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人身处在庐山当中啊!
扩展资料: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美丽的山水触发诗意,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就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3.全面看问题的古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要想心灵澄明,必须源源不断补充新知。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行有常,人生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道理。
1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要趁年轻早点奋斗。
4.通过诵读苏轼的什么诗句可以认识到认识事物要全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苏轼作品:《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5.我们想批评某人看问题不全面时,应该用苏轼的哪句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苏轼关于看问题要全面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