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荷花“廉洁”的古诗句有哪些
1、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释义:心地的圣洁就象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义: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3、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唐.李商隐《赠荷花》
释义: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4、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唐.李白《古风·其十九》
释义:西上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
5、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释义: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
扩展资料: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荷花花语: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2.关于荷竹的诗句
《雨夜不寐观壁间所张魏郑公砥柱铭》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疾风三日横吹雨,竹倒荷倾可怜汝。
空堂无人夜向中,卧看床前烛花吐。
壮怀耿耿谁与论,榰床老龟不能语。
世间岂无一好汉,叱吒喑呜气吞虏。
壁间三丈砥柱铭,贞观太平如更睹。
何当鼓吹渡河津,下马观碑驰马去。
《长亭怨慢·记千竹》
年代: 宋 作者: 周密
记千竹、万荷深处。绿净池台,翠凉亭宇。醉墨题香,闲箫横玉尽吟趣。胜流星聚。知几诵、燕台句。零落碧云空,叹转眼、岁华如许。凝伫。望涓涓一水,梦到隔花窗户。十年旧事,尽消得、庾郎愁赋。燕楼鹤表半飘零,算惟有、盟鸥堪语。谩倚遍河桥,一片凉云吹雨。
《南乡子·前度几相逢》
年代: 宋 作者: 葛长庚
前度几相逢。此日游从乐不同。竹阁荷亭欢聚处,雍容。如在蓬莱第一宫。夜半月朦胧。秉烛东园风露中。明日匆匆还入浙,忡忡。却把音书寄远鸿。
3.有关梅兰竹菊松荷的诗词,跟廉政有关的,有哪些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4.用竹子表达廉洁的诗有哪些
1.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清代:郑燮
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3.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薛宝钗·雪竹 清代:环山樵
4.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唐代:李煜
5.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代:杜甫
6. 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范仲淹
7. 竹性本孤洁,况在只园中。——苏颂
8. 首阳山下路,孤竹节长存。——张祜
9. 纷纶草木变喧寒,竹节松心故凛然。——范成大
5.我想了解一些关于竹子,莲花的诗句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淩云処也无心。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王安石 .宋(1021-1086)。字介甫,半山, 江西临川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帖碎金。
竹里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竹根珠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干。 要使竹林有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 故人恋恋睇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断檀栾,雾卷云蒸久未干。 遗种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竹窗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从水际门。 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怜伦学凤凰。
次韵张子野竹寺 风泉隔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陶渊明 .东晋(365-427)。
潜,元亮。 江西九江人。
桃花园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烘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悠不复返。
王贞白 .唐(895年进士)。有道。
江西永丰人。 洗竹 道院竹繁教略洗。
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
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
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
自相琅 节下书。 孙岘 唐 文山。
江西赣州人。 送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潇洒。
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
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
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
不可暂无君。 乐史 .宋(930-1007)。
子正。 抚州宜黄(今江西)人。
慈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 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朱熹 .宋(1130-1200)。
元晦。 江西婺源人。
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次韵择之咏竹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冷。 客去空尘塌,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丘子野表史郊园咏竹 移自溪商园。
种此墙阴路。 墙阴少人行。
来岁障幽户。 公济因君次韵 新笋因君寄,康庐入梦中。
日日来 丹元余故宅,翠竹尚余风。 犹嫌有兼味,不似一源攻。
和刘秀野新笋 修修江上林,白日暗风雨。 下有万玉虬,三冬卧寒土。
笋脯 南山春笋多,万里行枯腊。 不落盘餐中,今知绿如篑。
次韵谢刘仲行惠笋二首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差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郑谷. 唐朝(851-910)。江西宜春人。
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杨万里.宋(1127-1206)。廷秀,诚斋。
江西吉水人。 咏竹 凛凛冰霜节。
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
自有月传神。 过单竹泽径。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
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
看笋 笋如藤薛争长。竹似夷齐独清。
只爱锦竹满地。暗林忽两三茎。
竹林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
那知竹性无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记张定叟煮笋经 江西毛笋未出尖。雪中土膏养新甜。
先生别得煮篑法。丁宁勿用醯与盐。
岩下青泉须旋汲。熬出霜根生蜜汁。
寒牙嚼出冰玉声。余沥仍和月光吸。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煮笋 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
巅南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
带雨劚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
可蒸可脍景可羹,绕齿蔌蔌水雪声。 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都不食笋戏题 竹祖龙孙渭上居。供侬樽俎半年余。
斑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知。
初食笋蕨 凤烹龙世浪传。猩唇熊掌我无缘。
只逢笋蕨杯盘日。便是山林宝贵天。
李觏.宋(1009-1059)。泰伯。
江西南城人。 竹斋题事 低斋结空野。
小竹移孤林。 郭珏.元(1316-1375).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