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森林幽静的诗句,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入若邪溪》[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是谁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今译〕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赏析〕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这里是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句写山林之幽静,却不失大自然生动活泼的情趣。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
〔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关诗词有哪些
出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赏析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4.鸟鸣山更幽,这句诗出自哪里呀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是浙江绍兴境内的一条名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较早描写若耶溪的名篇。诗中有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王籍此联句,是他踏访若耶溪时,感受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同时,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鸟语清脆啁啾的音韵和鸣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实展现。
宋代诗人王安石对王籍名句心存怀想,著有一首《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但王安石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不是脱化之语,乃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翻案诗句。王安石喜好与古人争强,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正是王安石的钟山与王籍的若耶山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此地“终日处闲”,王籍彼时“深山访幽”,一是坐取小情趣,一为探游大深邃,主观意趣和感受相差甚远。所以,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其实,以王安石的智商,未必不知“鸟鸣山更幽”的理趣;只是他太爱玩弄文字,有些游戏文字之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可见,王安石是知道“鸟鸣山更幽”的某些妙处所在的。沈括后来还说,王安石这一集对,比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工稳有味;王籍原句,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而王安石集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我虽然基本同意沈括的看法,王安石集句富于变化之美,但是———它好像给人以动静描摹的感觉,表达的只是私家园林的玩味,丧失了深山林间出乎天然的深意。
唐代诗人王维也有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鸟鸣涧》,却是化境之作。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风景幽美的鸟鸣涧,其实就在浙江若耶溪边。因为《鸟鸣涧》这首诗,是王维为居住在若耶溪边的皇甫岳而写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组诗之一,而“云溪”是王维顺其好友徐浩———称呼“若耶溪”(若耶,音若爷,有不敬之嫌)为“五云溪”而简而称之的。
可以说,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两句诗,是不落痕迹地脱化自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王维这两句诗,并非像后世的王安石那样简单地套袭,而是“静而制动”,与王籍的“动而制静”,恰恰相对而出。在意境、理趣方面,王维创造性地继承了王籍,且有发展;他所体现的自然生机———寂静间交融互动,有洗涤心灵之深味。
也许当时王维游若耶溪,触景生情———联想到了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是他从相反的角度阐释了“静极而化动”,显然是“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彩妙语。
5.“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出自哪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一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是南朝的 一个官职卑微、但却颇具诗文才华的小县令王籍在他的《人若耶溪》中 写的。一般地说动和静是对立的,但这一诗句却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 一起,统一起来了。
“蝉噪”和“鸟鸣”都是形容“动”的,然而这种 “声”动却增强了 “静”的效果。 寓静于动,动中显静,动态的字眼烘 托了恬静的意境,这表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才华。
正是因此,诗词 评论家都称王籍的这两句诗为“文外独绝”。其妙笔就在于作者把本来 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中,以“动”来衬托“静”,并寓 “相反相成”的哲理于诗情画意之中,得到了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美 的效果。
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 一种体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创作 理论中统一起来了。如果不按上述的艺术表现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看 一看北宋王安石的“改诗”。
他对“鸟鸣山更幽”这个绝唱佳句也很欣 赏,但总觉得不够味儿。 大家知道,王荆公不仅是一个大改革家,而且 也颇通诗文。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中,经反复推敲最后改定为 “绿”字而使人叹为观止。于是,他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借鉴了 王籍的笔法,将“鸟鸣山更幽”改写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他自己颇 为得意,并将诗句展示给来访擎友诗人黄庭坚鉴赏。 不料,黄庭坚过目后却大笑不止,说:“此乃点金成铁也。”
也 就是说,“鸟鸣山更幽”本如闪闪发光的金子,硬把它改成“一鸟不 鸣山更幽”就变成了失去光彩的铁块了。显然,王安石是弄巧成拙, 落下“点金成铁”的笑柄。
“鸟鸣山更幽”的妙处在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使“鸣”与“幽”相互烘托,使之相反相成。 而经王安石改, 矛盾顿消,索然乏味,诗的意境与王籍的佳句相比就大为逊色了。
这 样一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抽象思维方法会对艺术的形象思维产 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这说明创作理论和哲学理论是息息 相通的。
艺术创作中蕴含着对大自然景象的辩证的思考,使艺术创作 的形象思维进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 形而上 学的思考,使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只注重对象的“单一”方面,只局 限在无矛盾的意境里,结果其作品只能是索然乏味。
这就是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哲理,它说明唯物辩证的思维是十分重 要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事物,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指导, 从而在形象思维中实现美的意境。
我们做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注意客观 事物的矛盾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才能把事情做好。
6.关于鸟鸣的诗句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啼鸟惊心,怨年华,羞看杏梢桃萼。——潘汾《花心动》
3:长截邻鸡叫五更,数般名字百般声。饶伊摇舌先知晓,也待青天明即鸣。——无则《百舌鸟二首》
4: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优美的诗句
5:蝉燥村愈静,鸟鸣山更悠。
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