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具象写抽象的诗句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释义: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释义: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释义: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4、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出自元代张鸣善的《普天乐·咏世》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释义:
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依着栏干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出自宋代周紫芝的《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释义: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2.找几首西方抽象的诗歌
《在一个地铁站》
庞 德
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
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以上挖掘出的内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话外之音皆源于“创造性”的欣赏方式,欣赏这首富于想象的短诗所带来的愉悦,犹如品茶,越品越浓,并且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homepagebook/792/d04.htm
3.找几首西方抽象的诗歌
《在一个地铁站》庞 德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
“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
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
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 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以上挖掘出的内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话外之音皆源于“创造性”的欣赏方式,欣赏这首富于想象的短诗所带来的愉悦,犹如品茶,越品越浓,并且回味无穷……参考资料:/homepagebook/792/d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