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学 名人名言
十大逻辑美感名言 1)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2)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3)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
4)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6)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7)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8)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9)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10)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这里更多,请看
/f?kz=109339141
2.有关于我看逻辑的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1、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2、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罗伯特)
3、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华盛顿)
4、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5、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为你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胜过礼物的关怀。(诺埃尔)
6、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3.逻辑学是什么的主要句子
逻辑学释义:
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旧称论理学、名学。
逻辑学是什么这本书里的句子:
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论辩之风盛行,并且出现了一批职业性的文化人,当时叫做“智者”(如普罗泰戈拉)、“讼师”(如邓析)、“辩者”、“察士”(如惠施、公孙龙)等。这些人聚众争讼,帮人打官司或设坛讲学,传授辩论技巧,以此谋生。他们“非”常人之“所是”,“是”常人之“所非”;“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出了许多巧辩、诡辩和悖论性命题,并发展了一些论辩技巧。他们在历史上的形象常常是负面的,但我更愿意从正面去理解他们工作的意义: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智慧之士,最先意识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或思维中存在某些机巧、环节、过程,如果不适当地对付和处理它们,语言和思维本身就会陷入混乱和困境。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巧辩、诡辩和悖论实际上是对语言和思维本身的好奇和把玩;是对其中某些过程、环节、机巧的诧异和思辨;是智慧对智慧本身开的玩笑;是智慧对智慧本身所进行的挑战,实际上,它们表现着或者说引发了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并且正是从这种自我反省中才产生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逻辑学。
4.浅论古诗词中的逻辑审美
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 “兴亡
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 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散曲家姚燧在《越调·凭
阑人·寄征衣》中写道:“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心 千万难。"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短小的字句中,在格律音韵的限制下,要写
景、抒情,要叙事、状物,就必然需要字斟句酌,诗人必须重视“炼字j',即在遣 词造句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所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难怪清袁枚要在《遣兴诗》里感叹:“爱好由来下笔难,一 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
不越一‘理’字。''(《窥词管见》)宋代欧阳修也认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 不通,亦语病也。"据说唐朝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有一次到台州巡视,路 过杭州的清风岭,曾在僧房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 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 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等他办完公 事回来改诗时,忽见“一"字已被人添加数笔变成“半一字,他不得不感叹此地 大有人才,“半"江之水才是合情合理。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 诗人对于字词的选择必须慎重,用词要准确,这个准确就是符合生活的常识(艺 术的想象与夸张符合的是情感的真实),还要符合诗歌整体境界的需要。
“要弄清炼字的奥妙,关键仍然是要弄清它们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从各个
不同的句子中去看他们的作用和妙处。''【I】唐人齐己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 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 应律,先发望春台。"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
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丌。"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诗人以野外白雪一片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 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 寻常。"【I】也就是说,“一枝''这一词语较“数枝"更形象更贴切,从概念运用的 角度来说,“一枝"更能准确反映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更能反映“早''的意思,如 此力能与后面的“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相呼应。
“景无月不美,酒缺月无味"
:王安石任宰相时,有一次他到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
的朋友家里赴宴。晚问月朗风清,花影婆娑,鸟虫齐鸣。主人乘兴提笔挥诗,其 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众人见了,赞不绝口。主人请王安石 评点,王安石看后说:“诗写得很好,只有两句未妥。"主人连忙问:“哪两句不妥?" 王安石并不回答,而是提起笔来,将“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改成了“明月 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然后放下笔解释说:“就是这两句不妥。你们想想,明月 怎么会叫,黄狗又怎能在花心上睡觉?"“大人有所不知,”主人连忙解释况,“我 们当地有一种小鸟,能在空中边飞边叫,大家称它为‘明月’;还有一种小虫,经 常在花心上睡觉,我们当地人叫它为‘黄狗’。我诗中的‘明月’和‘黄狗’就是 指这虫和鸟呀!”【l】主人写的“明月''指的是当地的一种鸟,王安石却以为是天上 的月亮;主人写的“黄狗”指的是当地的一种小虫,而王安石以为是地上跑的狗。 一个语词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误读词语也就误读了诗歌。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