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列举关于联系的成语,谚语,古诗词等
【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不解之缘】: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不相闻问】: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不相问闻】: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穿针引线】: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此呼彼应】:此:这里。彼:那里。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东鸣西应】:指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贯穿驰骋】:贯穿:穿过,连通;驰骋:骑马奔跑。能很快地把有联系的事物融会贯通,加以理解。
【贯穿古今】: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贯穿今古】: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毫不相干】: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
【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血肉相连】: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血肉相联】: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摇相应和】:遥:远远地;应:照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摇浚呼相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同“遥相呼应”。
【遥相呼应】:遥:远远地;应:照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遥相应和】:遥:远远地;应:照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音耗不绝】:音耗:音信,消息。指保持联系,音信不断。
【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引线穿针】: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影不离灯】:影子离不开灯光。没有灯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两者联系紧密。
【由此及彼】:此:这个;彼:那个。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
【钟响磬鸣】:磬:古代打击乐器。钟被敲响后,磬就自鸣了。比喻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
有灯不愁火。
好树结好果,好铁铸好锅。
开花必结果。
开好花,结好果。
不刮风,难下秋雨。
地下没有根,地上不长草。
天不下雨河不涨。
屋内不烧锅,屋顶不冒烟。
无风树不响,无病人不死。
没风树不响,没水不起浪。
风不吹,树不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2.离骚联系诗句屈原所处政治环境
【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
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
3.关于政治的古诗
1、《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4、《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5、《病起书怀》(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政治上关于联系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