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能给我说说王渔洋的诗词吗
《秋柳四章》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参差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第一联。赋柳:说秋天“涓涓凉露”要结成霜的时候,万千柳条正随风飘拂于池塘的岸边水上。《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禹锡《杨柳枝词》:“千条金缕万丝。”比兴:李兆元《旧笺》:“此为福王(弘光帝)作也。首句虚写南都将亡之象,次句比福王之不能自振也。”郑鸿《析解》:“次章专指弘光君臣也。首二句言君既昏庸,臣下虽多,半是阿谀苟容之辈,纯是一派衰颓气象。”
第二联。赋柳:以“青荷”、“黄竹”作衬托。何良俊《世说补》:“江从简少时有文情,作《采荷讽》以刺何敬容曰:‘欲持荷作柱,荷弱不胜梁。欲持荷作镜,荷暗本无光。”陈后主《三妇艳》:“中妇临妆台”。古乐府《黄竹子》:“江干黄竹子,可作女儿箱。一船使两桨,送儿还故乡。”这两句所用典故,与柳无直接关系,突兀插入,好象生硬凑合,也是为人诟病的主要例子,其实作用很为奥妙。比兴:李兆元《旧笺》:“三四句指马(士英)、阮(大铖)辈,言辅助之无人也。莲为君子花,而但余青荷,有群小在位、君子消亡之意。中妇镜,刺其昏暗不能补益君德也。竹亦应有劲节,而无如竟成黄竹,只可供女儿箱之用,刺其以声色奉君也。在朝之臣若此,南都安得不亡乎?”郑鸿《析解》,第三句略同学说;第四句则云:“盖指弘光帝征歌选舞之事。当时下诏选民间美女,供奉内廷,令校尉大事搜索。民间一闻此讯,朝议婚而暮已嫁,有投水自尽者。”此外,还可以有它义可解,如说中妇欲照,只有无光的青荷之镜;女儿随身,只剩粗陋的黄竹之箱。江浦舟中,仓皇逃命,正写出战乱中民间妇女一片遭乱的凄凉情况。
第三联。赋柳:说昔人著名的种柳之地,不但风景不常,更是人事全非。《精华录》注引《资治通鉴》,谓隋炀帝“自板渚(在今河南孟县)引河人汴,又自大梁引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琅琊,即诗《序》所用桓温对柳感慨的典故。古乐府《琅琊王歌》:“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比兴:李兆元《旧笺》:“第五句以隋堤水比之,盖以福王征歌选舞,有类隋炀帝耳。第六句初看似节取桓温北伐之事,叹南明马、阮辈,并桓温之弗如。然温在琅琊,不过为内史,何以遽用‘大道王’语,虽曰借用(按,王氏此句自注:‘借用乐府语,桓宣武曾为琅琊’),不宜不伦若此。按《晋书》,琅琊王睿,生于洛阳,南渡后为晋中兴之主;福王亦生于洛阳,立于南都,而一年遽亡。较之琅琊,其始相类,其终大不相侔。则知先生所谓借用者,虽因宣武而借用乐府语,而用晋琅琊以例福王也。且晋五王渡江,而琅琊中兴,号称东晋。明季亦有五王,无一能中兴者,句中‘不见’,寄兴深矣。”郑鸿《析解》:“五句言弘光自河南失守,出奔淮庆,转徙淮上,马士英、徐鸿基等迎立南都,未及一年,遂至丧灭,是板渚之水依然,而沧桑已变矣。”又云:“六句以晋元帝形容之”,略同李说。
结联。赋柳:说洛阳杨柳,更不堪闻问。永丰坊,在洛阳。白居易《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目无人属啊谁?”比兴:明福王世袭地在洛阳,弘光帝由崧之父常洵,在洛阳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李兆元《旧笺》:“末二句用找补法,言南都之事已不堪回首,谁复向洛阳始封之地而致其凭吊乎?”郑鸿《析解》:“弘光不思讨赋,为父报仇,而日事荒淫,未几失国,千古恨事。洛阳昔虽繁华,然丧乱之后,亦只有故宫禾黍而已。若过其地,岂堪含情重问旧时风景哉!”若谓写“歌伎”,则起联谓战乱中一切娇躯弱质的女性,同受流离之苦。次联谓歌伎出身微贱,也一样遭受此苦。三联谓歌伎所托身的藩王,也已灭亡。结联谓藩王旧日封地的洛阳已荒凉残破,不堪回首。
2.赠花卿古诗诗句意思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乐曲如此之美,杜甫十分感叹,故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称赞乐曲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上仙乐。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1)
半入江风半入云。(2)
此曲只应天上有,(3)
人间能得几回闻。(4)
作品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1]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2]
作品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