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诗句都有哪些
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释义: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2.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释义: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释义: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4.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释义: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释义: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6.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释义: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7.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释义: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8.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释义: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9.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释义: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1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释义: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
2.一日三秋是秋天的句子
1、大地穿上了金黄色的毛衣.树叶从绿色变成了黄色,从树上摇摇欲坠,最后树叶慢悠悠地飘了下来,好像是几只彩色的蝴蝶迎风飞舞,铺满了大地.一簇簇枫叶红透了,一缕云丝也没有的天空更蓝了.
2、金色的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美丽.
3、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倒着走,路边玩耍的孩子也都跑回了家.
4、在秋天里你一定要到杨树林里去,领略大自然里独特的洒脱和孤傲.在挺拨的树干中间行走,踩着松软的金黄树叶,心中会泛起一阵阵怀旧的情绪.那就翻开昨日的日记,你会想起一桩桩令人怀念的往事.如果你走累了,就倚依着一会儿大树,一种坚实的感觉会慢慢注入心底,这就是坚强和力量.
5、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虽不比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却有金色诱人的果实;秋天,美,美在朴实,美在成熟.秋天既带来了果实,更带来了人们的欢乐!秋天也给田野带来了一番欢乐.
6、黄昏,夕阳在山间徘徊,如欲向心上人表明心迹的姑娘,真真地羞红了脸.那天边的云儿呵,是我的眼神太过灼热了吗,竟使你也如夕阳般胭脂醉红了双颊?我喜欢你,身着絮白的衣,在天际自由飘浮;也喜欢你脸色绯红的可爱模样.秋日的你,更是柔情万种,迷人至极呀!
3.与“一天不见,如隔三秋”意思一样的诗句有哪些
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4.一日三秋
释义:一日三秋,成语。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春秋·鲁·孔丘·《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典故: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葛”是藤科类植物,根可食入药,茎有纤维,茎叶均作牧草。“萧、艾”都是香味的蒿类植物。孔颖达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人所谄,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一日不见君王,生怕又去听信谗言。实际上这是一首爱情民歌,描写小伙子对姑娘们的怀念。说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天!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份,阴历九月,也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一个月。后来“三秋”,泛指三年,形容漫长岁月。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说:“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唐·李白《江夏行》中有“只言期一载,谁为历三秋!”
成语扩展: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缩写版。形容对异性的热切思恋。似乎专用于恋情。三秋,三个秋天。也有人说是三个秋季的,欠妥;如依原出处,则是。 典出《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劳动者口头创作的旨在表现和歌颂彼此伟大、纯真之友谊的民歌”(《诗经鉴赏辞典》,任自斌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把这首传诵两千多年的《诗经》名篇定性为“友谊的民歌”,怕是没人赞同。设想,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彼此间日思月想以致达到“一日三秋”的地步,那么,他把他的配偶放在什么位置?很明显,把这首诗定性为“友谊之歌”,违反了基本的人性。纵观中国(不如也加上外国)历史,同性之间可以刎颈、可以挂剑、可以高山流水,却未曾见“一日三秋”的!
原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男性,因为那时的男人负责打猎、耕作、打仗,女人负责纺织、采摘、炊灶。主人公的思恋对象,先是采葛、后是采萧、再是采艾,分明是位勤快的劳动姑娘。
至于“三月”、“三秋”、“三岁”的逐层递进,只是思恋之情逐层深化之需要。把“不见”的“一日”夸张为“三月”、“三秋”或“三岁”,都是一个意思:你不在我身边,时光过得很慢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