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美丽定边的诗句
三边,最早是指明代陕西三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明正统年间,朝廷为抵御鞑靼的入侵,在白于山与毛乌素沙漠的走廊地区设置了定边营城、安边营城、靖边营城,三边始成为固定的区域地里名词;清晚期,安边经济贸易发展迅速,旱码头随之形成,“三边”广为人知;抗战时期,三边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包括现有的定边县全境、靖边县全境、吴起县一部分、宁夏盐池县大部分、内蒙古鄂托克前期一部分,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
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战略意义,形成了独特的三边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边文化,三边文化沉淀深厚、源远流长,“一道道水来一座座山,赶上骡子走三边。”,明长城横亘东西、汉墓遗址广布深藏、民间艺术精彩纷呈,黄土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大漠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交融荟萃;陕北剪纸、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红火、陕北道情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百花争放,万舸竞流,成为社会主义大文化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描写靖边的诗句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凉州词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3.赞陕北定边县的诗词
甲乙丙
文/李者也
吾功或可一时逞,吾目却应清而醒。
所谓擎天巨来之人,多为壁上光之影。
一待近而识真面,不过七尺凡人等。
苍苍千年青史册,你我只是甲乙丙。
【注】张献忠(1606—1647),明末义军首领,字秉忠,号敬轩,陕西省定边县人。别称八大王、大西王、黄虎,曾称帝,建立大西政源权。传说他后期性格古怪,几近疯狂,残酷杀戮百姓甚至部下,有“七杀”之说,四川人口几乎被2113其屠戮一空。(另一说四川是清军所屠,嫁祸张献忠。但奇怪的是同样是起义军,却没人谣传或者相信李自成屠杀平民百姓之说。)与民间对李闯王(李自成)的热情讴歌不同,官方和民间对张献忠的印象多与“粗鲁”、“残暴”5261、“作威作福”联系起来,这些传闻或许有所夸大,但一定程度上应当与张献忠因称帝而欲望膨胀、性格暴戾有关,忘记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甲乙丙。
【关键词】绿色能源示范县,马铃4102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周边景点】古长城遗址,花马池,鼓楼
【古代人文】明末义军领袖大西政权建立者张献忠,清初平定吴三桂之乱的云贵总督“河西四将”之1653一赵良栋,清朝平叛将领牛化麟
4.描写陕北的古诗
陇西行
年代:【唐】
作者:【陈陶】
体裁:【七绝】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发源于三边高原西南部的白于山脉,流经榆林地区八个县,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达30260平方公里,在陕北高原上画了一道弯弯的曲线,最后注入黄河。
渔家傲·麟州秋词
(注:麟州既今神木)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5.形容“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的诗词语有哪些
郁郁葱葱、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
1、郁郁葱葱 yù yù cōng cōng
释义: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出处:汉·王充《论衡·恢国》:“初者,苏伯阿望春陵气郁郁葱葱。”。
2、青山绿水 qīng shān lǜ shuǐ
释义:泛称美好山河。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
3、山清水秀 shān qīng shuǐ xiù
释义: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4、湖光十色 wǔ guāng shí sè
释义::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出处: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5、江山如画 jiāng shān rú huà
释义: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处: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定边的民俗风情
三边,最早是指明代陕西三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明正统年间,朝廷为抵御鞑靼的入侵,在白于山与毛乌素沙漠的走廊地区设置了定边营城、安边营城、靖边营城,三边始成为固定的区域地里名词;清晚期,安边经济贸易发展迅速,旱码头随之形成,“三边”广为人知;抗战时期,三边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包括现有的定边县全境、靖边县全境、吴起县一部分、宁夏盐池县大部分、内蒙古鄂托克前期一部分,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5303533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
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战略意义,形成了独特的三边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边文化,三边文化沉淀深厚、源远流长,“一道道水来一座座山,赶上骡子走三边。”,明长城横亘东西、汉墓遗址广布深藏、民间艺术精彩纷呈,黄土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大漠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交融荟萃;陕北剪纸、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红火、陕北道情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百花争放,万舸竞流,成为社会主义大文化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道水来一座座山,赶上骡子走三边。”一曲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把以定边、安边(原为一县,现为一镇,属定边辖)、靖边合称的“三边”唱的响响亮亮。
从三边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处文化遗址雄辩地证明,三边从古到今,一直有居民繁衍生息。他们一代接一代,创造了三边醇美的乡俗民风。
而不寻常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理环境,各种文化的交织和各自的不同蕴含,使生活在三边的人们从衣食住行、出言吐语、处人接物到意识观念,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又“十里乡俗不一般”,展现出明显的个性,涂抹上浓重的色彩,佩戴上美丽的光环。这里,笔者想选择一个角度,从几个方面对三边习俗文化现象进行漫画式勾勒。
这样的勾勒很可能是以蠡测海,以管窥天,所以我的发言不怕引起争论,因为其本身就是一块引玉之砖,不怕提出批评,因为我本人企盼的是共同完善。
7.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每天清晨,在米脂县城与绥德县城之间的柏油路上,一队队骑自行车的男男女女如水如波奔涌。右边一行自行车队,源头是米脂城,尽头是绥德城,蹬车的多是女子,地道的米脂婆姨。左边一行自行车队,起点是绥德城,终点是米脂城,骑车的大都是男子,标准的绥德汉。米脂婆姨的车辆匆匆地朝绥德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米脂城返回。同样,绥德汉的车辆匆匆地朝米脂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绥德城返回。这也成了当地一景观。
从米脂到绥德路程40公里,乘汽车40分钟可到达。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小镇。小镇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骑车的米脂婆姨与骑车的绥德汉,在四十里铺相遇、相识、相爱。请听代代传唱的信天游:
米脂婆姨绥德汉,
不用打问不用看。
小伙子跑马一溜风,
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
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
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 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婵是米脂人。《绥德 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貂婵嫁吕布,吕布戏貂婵,史书记载各异,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的女子长得漂亮,绥德男子长得英俊,却是事实。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可以说,家喻户晓。就连毛泽东1935年到陕北后,在他的谈话里和文章中都引用过这一谚语。那时米脂中学的不少女学生,毕业后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她们之中大部分和共产党各级军政人员结了婚。全国解放后,这些军政人员,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成了省级或中央级领导,因此,米脂又有“丈人县”的戏称。米脂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能干。例如,192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米脂姑娘高佩兰和妇女领导干部杜瑞兰、冯云、安建平、杜利珍、杜彩珍及革命烈士杜焕卿、张惠明等,都是很有作为的女中豪杰。
那么米脂的婆姨为什么长得这样漂亮呢?据说与当地水土有关。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因米脂水得名。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水在县东南100步处,其地沃宜于种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也许米脂的小米还有什么成分,使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男人吃了长得健美,大有作为。
“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 (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膘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名将韩世忠,绥德人,抗金英雄,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解除兵权。他曾替岳飞鸣冤,面诘秦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绥德男子,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石狮艺术,把石头变成金,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发财致富,建家立业。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的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8.地名三边在那里
三边在哪里 来源:榆林日报 点击数:Error:ns is not found.1 录入时间:07-04-18 09:38:05 1980年4月号《散文》杂志上,曾刊登过当代著名诗人李季的临终遗作《三边在哪里》。
在这篇未写完文稿的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与三边和三边人民的深情厚感。 诗人李季在《三边在哪里》这篇遗稿中写道:“三边,这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
从它本身的含义说,就是指陕西西北角上的靖边、安边和定边三个县的总称。随着时代的变迁,行政区划的变革,它已早就失却原来的意义了,无怪乎你从地图和辞书里,千查万寻,怎么也找不到这个亲切而又陌生的古怪地方来”。
记得我上初中时,在语文课里学了《王贵与李香香》节选后,也曾在地图上寻找过三边这个地名,但怎么也找不到。只是在陕西省西北角长城标志周围,找出只有小米粒大的靖边、安边和定边的字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渐渐对三边的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三边就本身而言,是指靖边和定边、安边。
远在唐代,现在陕西靖边、定边和宁夏的盐池,就分别归属设过的长泽、白池和盐州县管辖。由于这里地处边关,外受侵凌,兵荒马乱,烽火不断,战争连起,岁无宁日,民无宁夜。
当地人萦念国运,渴望安宁、追求靖绥、向往安定。朝廷也为边境安详,边陲兴旺,开始先后在这里设堡置营,修建塞堡,驻防军队,分别象征性地起地名为靖边、定边和大兴。
1731年清代在这三地分别设县,靖边、定边仍保留原名,大兴设县时改为盐池,民国时安边也设为县。 诗人李季在《三边在哪里》这篇未写完的遗稿中还写道:“是的,我是深深地爱恋着三边的。
我爱三边沙原绿格臻臻的沙柳丛,我爱勤劳淳厚的三边人。‘一曲信天游,梦魂回三边’,就是在相隔30多年之后它仍不时地出现在我睡梦里。
像磁石招引铁屑,像游子怀念母亲,三边一直在吸引着我的心。三边哪,它是我实实在在的第二故乡。”
1938年,正是抗日烽火席卷全国的年代。年仅16岁的李季,由河南唐河县一个穷乡僻壤觉察到了民族的危难,冒着生命的危险,奔赴延安住抗日军政大学,然后又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在抗日队伍的行列里,向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射过仇恨的子弹,作过卓绝的斗争。
1942年因负伤转业回到延安,后又在三边当过小学教员、区县干部、三边报编辑和报社协理员等工作。他跑遍了靖边、定边、安边、盐池、吴起的山山水水、沟沟洼洼,在刀光剑影,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写出了轰动延安、并在各解放区广为流传驰名中外的长篇信天游体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成为了三边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喜爱的著名诗人。
《三边在哪里》还写道:“以后,5年半的岁月里,就一直在三边度过的。在人的一生里,5年并不是一个太长的时间。
但是,小友啊,这5年对于我犹如幼苗的‘出窝’,小驹的‘试蹄’,你知道,那时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代啊!这5年,也正是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前夜和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伟大而艰苦的年代。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中,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特别是在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武装进攻中,三边人民以小米和酸菜哺育了我,更以他们顽强、不畏强敌、乐观的伟大品德教育了我,在艰难的岁月,在胜利的时刻,日日夜夜,生生死死,把我磨练成了一个地道的三边人。
像是有一条无形的链,把我的生命,我的命运,同三边人民紧紧拴在一起。三边沙原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本土,三边人民成了我相依为命的亲人。”
这些既朴素又带深厚情感的文字,把诗人与三边和三边人民的血肉之情,鱼水关系写得非常深刻,读起来格外亲切,念出来格外亲热,让人一目了然看出三边在李季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全国解放后,诗人又写出了《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出门儿女出征记》、《石油大哥》、《红卷》等许多优秀的诗作,就是在这些新作里,我们依然能清楚地看到三边和三边人,这充分说明诗人心目中装满了三边和三边的人和事。
就在1980年3月8日临终的那一天,他还伏案写着《三边在哪里》这篇遗稿,这一幕幕情景,这一个个镜头,把诗人与三边的血肉关系、深情厚感,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与心田。 1958年初春、1962年深秋、1973年炎夏,他曾不顾工作的繁忙、身体的不适和旅途疲劳,三次回三边看望这片热土和这里的乡亲们,这一次次的会见,这一回回的探望,充分说明诗人胸怀中时刻装着三边,诗人头脑里时刻想的是三边人民。
他在《杨高传》里曾写道:千里的黄沙连山川/好地方还数咱老三边/亲不过爹娘的一片心/三边是咱的命根根。这是他发自心底的诗句,三边的的确确刻在了他的心上。
多少年来,一有闲暇他就沉浸在三边往事的回忆中。他多次对人讲要再回三边走走转转,要再仔细看看三边山川地貌的变化,要再亲亲热热见见三边憨厚淳朴的乡亲们。
就在他写《三边在哪里》的前夕,还对李小为同志说:“我写完了这一篇,真想回去看看呢?”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不仅不等诗人再能回趟三边,而且就连让诗人把《三边在哪里》写完的时间也不给,病魔突然缠绕在正伏案撰写《三边在哪里》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陕北安边定边靖边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