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些能代表庄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句子 要是庄子自己的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
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去以六月息者也。
小知不知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举世誉之而不加权,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卓越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
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齐物论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一受其成形,
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其次以为
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也,爱之所以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
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
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2.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对无为而治的理论和主张贯彻始终,但很少去解释,所以后人出现理解的千差万别。
客观的说没有谁非得说自己的认识最正确,就象没有谁会去说自己的认识最没有水准一样。关键是你说的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我来谈谈我千差万别的一种。
首先来谈谈无为,许多人读老子都习惯于把老子〈道德经〉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挂钩。其实老子〈道德经〉里的道理是能够超越时空、超越历史的局限性,即使在现今社会也能通用的道理,对于无为也一样。
老子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无为”肯定不是什么也不做。
我认为恰恰相反无为却是抛开利己的小我,为大众的利益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去做。 无为是思想境界上的无为,私欲上的无为。
古代神医扁鹊是最懂得无为的人。他一生只想着给人看病这无为的小事,什么宫廷御医、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全不是他做的事。
现代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也是最懂得无为的人。一个大学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在田间地头、风里雨里。
这种境界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即使他没有出杂交水稻的成果,他一样是最懂无为的人。
无为之事是什么呢?是细小的、烦琐的、困难的、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吃力不讨好的、常人最不愿意做的,但在长期里是为大众利益有益的事。 其实他们这些人,不光懂得无为,还懂得“为无为”,就是把为大众利益而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而无为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要违背客观的规律胆大妄为、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无为对于修行者来说:就是不要太注重远处的目的性和眼前的功利性,要遵循客观规律,通过做踏踏实实的有为的基础工作,达到一种做得不需要再多做一点的境界。
就像达芬奇的油画,谁敢往上多加一笔。 无为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也就是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有太多的非分之想,让生活真实的东西多一点,虚伪的东西少一点,把自己的私利看淡一点,把自己小我画大一点,把自己的眼界放宽一点,把自己的眼光放远一点,把周围的环境搞和谐点,把自己和大家搞愉快点,最后是把自己的情趣调高一点,这也就是一种无为。
归结起来说: 第一,老子的无为是不违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去胆大妄为、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第二,是不要以利己的膨胀的私欲而为,要为大众的利益而有所作为。
第三,无为是老子提倡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是利他而不是利己。是为大众利益而为为人生最高的追求。
第四,无为是要去做无为小事来体现,这些小事是细小的、烦琐的、困难的、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吃力不讨好的、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但在长远来看是对大众利益的事。 第五,就是不要太注重做事的得与失,以及近期效果性和远期的成果性。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塌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必定会有这种无为带来的收获。 下面再谈谈无为而治,我理解的无为而治是经过六个层次修炼后达到的一种状态。
一种随心所欲,道法自然的状态。 第一个层次叫有为无治,不论我们干事业或是大学生找工作,一开始是从零开始。
没有一点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做了许多事,找了许多单位,没有什么成效,这也很自然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也有的灰心丧气,做事业的也会怀疑自己没有本事做事,找工作的怀疑自己能力不行,恐怕一辈子找不到工作。
这个过程充满着黑暗,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经过不断的努力都能熬出头。因为只要努力一个大活人养活自己应该没有问题。
关键是如何给自己定位。找到自己能干和自己想干的事。
当你的努力到一定时期自然有会出现转机,让你能够进入社会,融入社会,让你看到做事业或求职的希望。下面就进如,第二个层次叫:大为小治,为什么是大为小治呢?还是因为没有经验做事,不会马上做起来就有成效,一些很简单的事,对你来说也许得做一天,当然同事们也不会怪你,大家都是这样过程过来的。
但这时不努力那么试用期过了,只有努力的能胜任工作的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叫:有为有治。这样你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很好的做你的事业继续积累你的经验。
这种境界也百分之五十能达到。在不断的继续努力中有些能力出众的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会显现出来。
这些人就会走向领导岗位,或是专业的人才、企业的精英。只有这些人才能走向下一步。
第四个层次叫小为大治,因为这些精英的特长全发挥出来非常有效率,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很多的财富,同时他们也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社会上说的“成功人士”就是小为大治的这拨人。他们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
这时这些“成功人士”就真正成功了吗?话分两头说。首先往好的方面说,社会经济形势很好,这些人受益最大,按老子看出的:越有就越能得到的社会规律,会帮他们越来越富有。
私欲也会让他们越来越膨胀,只要自己不去讨伐自己,应该没有什么毛病,因为自伐戮不可活也。 如果社会经济形势不好,那就不好说,亚洲金融风暴时,泰国证券高管也流落街头,这次华尔街风暴那些华尔街的“成功人士”也会消失不少。
所以真正能懂得成功的人,会让自己继续努力,这些极小极小一部分是最厉害的,他们懂得把自己做大以后,还要懂得把自己做小。每个人都。
3.无为而治原文
",而不是人为而为,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道德经·三十八章》)":",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无为治之无也。
"(《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是以弗去。”出自《道德经》02章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道德经·二章》)",决不是一无所为,行不言之教;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是自然而为,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就无所谓失去。 当然,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即自然而然:",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地法天,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
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其舜也与?夫何为哉,行不言之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不违道而为。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也只有如此。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天法道、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
老子说,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而治的"无为",不随意而为,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
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不对它横加干涉,不是什么都不做,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自取其败,因此。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
4.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
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5.【道德经中体现庄子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语句不好意思,是《庄子
你有没有搞错?《道德经》里体现庄子?老子的吧: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寂静而没有声音,空虚而没有形体,独立长存而不为任何外力让所改变,周而复始的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把它视为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伟大、天伟大、地伟大、人也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