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佛有关的古诗
《谒》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谒》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2.这首佛家的诗句什么意思
这是南北派僧人在祖师选择接班人时候做的佛谒
菩提本来不是树
明镜也不是台
本来就没有任何东西
哪里会有尘埃
另一首是
身是菩提树
心乃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呵呵,前面的那首好吧。
意思是清心寡欲
无欲无求
这样才会达到一种境界,
呵呵,是以心为观点的 境界吧。
3.有关佛的诗句有哪些
禅客来问念佛理,我说此问从何起.念佛是我我是谁,佛我究竟何为体.水中月影镜中面,水月镜面从何现.何者是假何者真,请君问取镜中人.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求自在不自在,得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 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 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关于神佛的诗词
《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5.与“佛”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宋·晁说之《闲居》
闲居岂无事,一动百艰难。水为斋僧惜,花因供佛残。喜闻多死士,厌话小长安。香火同缘客,饥肠先永叹。
2.宋·王义山《乐语》
移向慈元供寿佛。压倒群花,端的成清绝。青萼玉包全未拆。薰风微处留香雪。未拆香包香已冽。沈水龙涎,不用金炉爇。花露轻轻和玉屑。金仙付与长生诀。
3.宋·何耕《春日》
寂寞城南寺,三年寄索居。折花修佛供,持钵乞僧馀。竟日无车骑,依时认鼓鱼。九衢尘一尺,吾自有华胥。
4.宋·苏轼《南歌子·卫霍元勋后》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峦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5.宋·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翻译古诗 关于佛教的
全诗中,阿耨多罗是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翻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得到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证得佛果。
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是佛告诉我们的时间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一般都是指大劫。都是非常久远的时间,我们现在讲天文数字。
金刚是比喻,表示猛利、坚固的意思,比喻佛经所说的道理是无坚不摧,可以消除我们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摧毁一切痛苦、迷惑。谩,是随便、没有根据的意思。
全诗赞叹《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功德说:(释迦牟尼佛)早已经证得了无上的佛果,又倒驾慈航和三世诸佛共结因缘即使是百劫千生的漫长岁月,佛陀度众生的大愿大行从来没有退转,修积功德无量无边,难以衡量。而佛陀对於这一切从没有执著,而是用般若智慧观照,不但建寺弘法的事情如同梦幻泡影,乃至十方三世无量大千世界,也都如同梦幻泡影,不可在其中产生执著。
皇上所注总归都是依据《金刚经》所告诉我们的深妙义理,为佛弟子怎麽敢用自己的意思随便弘传?最后一句就是佛所说四依法中“依法不依人”的意思。这只是为了便於理解,从文字表面做一个解释,实际上佛法的义理深广无尽,只能用清净心悟入,不能流於文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佛的诗句古诗及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