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词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巫山庙(崔涂)
双黛俨如嚬,应伤故国春。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
梦觉传词客,灵犹福楚人。不知千载后,何处又为神?
卜算子(蔡伸)
玉斧斫冰轮,中有乘鸾女。鬓乱钗横襟袖凉,只恐轻飞举。青冥缥缈间,自有吹箫侣。不向巫山十二峰,朝暮为云雨。
西江月(陈东)
风动一轩花竹,琅玕青锦薰笼。怜才自是宋墙东。更识琴心挑弄。暮雨乍收寒浅,朝云又起春浓。冰肌玉骨信俱融。不比巫山闲梦。
念奴娇(曹冠)
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堪笑楚国怀襄,分当严父子,胡然无度。幻梦俱迷,应感逢魑魅,虚言冥遇。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逢君之恶,鄙哉宋玉词赋。
诉衷情(邓肃)
从来云雨过巫山。只托梦魂间。何如醉逢倾国,春到一瓢颜。歌窈窕,舞双鬟。掩云关。重城五鼓,月下西楼,不忍轻还。
书巫山神女祠(繁知一)
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
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
菩萨蛮(黄庭坚)
细腰宫外清明雨。云阳台上烟如缕。云雨暗巫山。流人殊未还。阿谁知此意。解遣双壶至。不是白头新。周郎旧可人。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念奴娇(韩驹)
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珠斗斓斒,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竹。
代寄情楚词体(李白)
君不来兮,徒蓄怨积思而孤吟。云阳一去已远,
隔巫山绿水之沉沉。留馀香兮染绣被,夜欲寝兮愁人心。
朝驰余马于青楼,怳若空而夷犹。浮云深兮不得语,
却惆怅而怀忧。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何无情而雨绝,梦虽往而交疏。横流涕而长嗟,
折芳洲之瑶华。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2.关于“巫山云雨”一词的提问
巫山云雨
wū shān yún yǔ
〖解释〗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麽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麽在记忆之海里继续沉浸,在往事里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麽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里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里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里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麽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3.巫山云雨的典故
巫山确有其山,著名的长江三峡即从巫山穿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巫峡(三峡之一),至今是旅游览胜的好去处。“巫山云雨”本是上好的自然景观,在挺拔青翠的巫山十二峰层峦叠嶂之中,云腾雨落十分美丽壮观。
但是,语言常有神奇变化,中文的“巫山云雨”或拆开“巫山”和“云雨”单用时,生出了男女缠绵情爱的另外含意了。
报纸娱乐版常有某男携同某美女到洒店“共赴巫山”的报道,当然这不是去三峡旅游了,酒店里哪有巫山?酒店开房做什么事不讲也明,只是用了个隐晦又文雅的说法而已。《红楼梦》中亦有我处“云雨”用语,以幽雅的修辞手段,谈男女间的性爱。后来的小说、故事也常如此效法使用。
以“巫山云雨”形容男女之间的事,据《高唐赋》、《神女赋》等古文记载,有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之台的时候,宋玉说:“以前先王(指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兴,立即庞幸那位巫山美女两相欢好。巫山女告诉怀王,再想找自己的话,记住就在巫山,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现常用“巫山云雨”形容男欢女爱,是自此留下来的。
4.沧海桑田 巫山云雨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麽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麽在记忆之海里继续沉浸,在往事里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麽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里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里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里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麽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5.巫山云雨的成语典故
【出处】:宋玉《高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汉书·文苑列传》:“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
延目广望,骋观终日。”其中的“巫山”均指“湖北云梦的巫山”,又称阳台山!并非长江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山”。
《方舆胜览》:“阳台山,在汉川县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赋》处,有裴敬碑载其事。”《太平寰宇记·淮南道》:“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
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
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
当代学者赵逵夫也认为楚人所说的“巫山”在今汉水以南的云梦泽一带,故登云梦之台可以望见“巫山”的高唐观。 “巫山”之名源出中国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咸”。
杨慎《艺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咸山赋》:“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巫山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义是指“巫咸山”,而非“巫山县的山”!实际上,上古传说“巫(咸)山”神话时,根本都还没有三峡地区的巫山县。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条:“巫咸山在南。”
《水经注·涑水》:“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
《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经北魏郦道元考证,“灵山”、“巫咸国”、“巫咸山”等均在今山西夏县境内。
《太平寰宇记》“陕州夏县”:“巫咸山又名覆奥山……巫咸山祠在县东五里巫咸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记》:“解州夏县白沙河,一名巫咸河,发源中条山,出巫咸谷。”
正因诸多早期地理权威文献的确凿记载,近代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的徐旭生、以及历史地理大师谭其骧等,也都确认《山海经》所载巫咸国、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山西省的“晋巫文化”由此被公认为是中国“巫文化”的源流。 “巫山”作为地理名,并非三峡地区独有!中国至少八个地方都有过“巫山”的记载,见于晋南、济北、苏南、浙东、淮北、三峡、湖北、湖南等地。
一般认为这是早期部落迁徙地名搬家,随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传播而来。1)晋南的巫山 山西夏县的巫山,被公认为中国“巫文化”的源流。
近代徐旭生、谭其骧等均确认神话故事《山海经》中所载巫咸国、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2)济北的巫山 《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
《水经注·济水》:“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知齐师潜遁。
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
3)苏南的巫山 《越绝书》:“虞山者,巫咸所居。”《宋元方志丛刊·郡志》卷9:“虞山,今为海巫山,山即巫咸山所出。”
虞山又名海隅山,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4)浙东的巫山 《会稽志》:“巫山在县北一十八里,旧经巫山,一名梅山。”
《三国志》卷8裴注引《会稽典录》曰:“昔越王蘙让位,逃于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寿邪?”5)淮北的巫山 汉代乐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
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原本是描写江淮水深,无桥可渡,游子思乡,临水远望,不得东归。
其中的“巫山”是指江淮一带的“巫山”,并不是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山”。6)三峡的巫山 《后汉书·公孙述传》:“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
这时的“巫山”还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个长江三峡地区。实际上,汉代长江三峡统一都叫“巫山”,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出现“分段”命名,但名称叫法各异,并不固定。
如:《水经》称“广溪峡(今瞿塘峡)、巫峡(今巫峡)、西陵峡(今西陵峡)”;《荆州记》称“巫峡(今瞿塘峡)、秭归峡(今巫峡)、归乡峡(今西陵峡)”;两宋时期叫“西峡(今瞿塘峡)、巫峡(今巫峡)、归峡(今西陵峡)”;直到明清时期,才固定为今天三峡通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至于三峡地区的“巫山县”名,隋朝之后才有,沿革至今。
7.湖北的巫山 宋玉《高唐赋》:昔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汉书·文苑列传》:“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
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
顾谓左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典故所指“巫山”原本是今湖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