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毓”字的诗句
沁园春 佚名
籍甚声名,门阑相种,文章世科。算当年瑞世,正当夏五,仙家毓德,全是春和。底事屏星,著之海峤,奈此腾骧骥足何。君知否,看飞来丹诏,径上鸾坡。殷勤携酒相过。要滟滟浮君金叵罗。叹同心相契,古来难觅,二年同处,意总无它。如此平分,更教添个,也自清风明月多。拼沈醉,任光浮绿鬓,笑满红涡。
水调歌头 李刘
端正九秋月,今夜始生明。扬辉毓秀,飘然海上跨长鲸。认得灵均初度,直用望舒为御,重耀紫枢庭。何事乘槎使,尚藉执珪卿。合东西,瞻使节,镜中行。腾腾渐渐,绕枝乌鹊不须惊。太白擒胡了未,即墨降城安否,玉斧仗修成。圆却山河影,捣药兔长生。
2.《诗经·周礼•天官》中有哪些诗句是对酒的记载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作为经济和文化组成部分的酒,也在不断发展。
西周初的统治者,想以《酒浩》控制酒的蔓延,但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从大量的文献中证实,酒的发展还十分迅速。
《周礼•天官》对酒的记载很多,例如: “周制天官之属酒正,掌酒之政令,酒人掌为五齐三酒,浆人掌共王之六饮。 又有春官之属郁人,掌和郁鬯。”
“周札天官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
辨者,是辨别酒味厚薄,酒色有差,清浊各异,凡此,皆用之事神。 “辨四饮之物,一日清,二日医,三日浆,四曰酏 “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及后世子之饮与其酒。
” “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式,中祭再式,小祭壹式,皆有酌数,唯齐酒不式皆有器量。”祭祀等级不一,用酒数量不同。
“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酏糟,皆使其士奉之。”意思是说礼酒是专供宾客之用,酒正以奉王,士奉宾客。
“凡饷士庶子,饷耆老孤子,皆共其酒无酌数。”意思是凡宴请死于王事的遗孀和孤子,念其父兄有功,不计其数量,以醉为度。
“掌酒之赐颁皆有法以行之,凡有秩酒者,以书契授之。”意思是秩酒是规定数量的,以书告之其数量,以契作为取酒的凭据。
“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月入其要小宰听之,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饮酒不会以酒式诛尝。 ”意思是酒正是掌管酒之政令,供美酒者尝,供恶酒罚。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这里说专门奉酒的男女奴隶的数量。
女酒,能通晓酒,如祭祀用的五齐三酒,供宾客用的礼酒,遇事专奉之。女酒与奚都是同样的职务。
奄人也属府史之类,而不能称士。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奚百有五十。”
“掌共王之六饮,水、浆、礼、凉、医、酏,入于酒府。”水为清冷之物,可以和酒;浆为米汁;礼则稍厚之物;凉再杂以发酵之物为医;酏为薄粥,这一些都为饮料,属酒正掌管。
“共宾客之稍礼,共夫人致饮于宾客之礼清醴医酏糟而奉之。 ” “春官郁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郁者,草木之芳香也。 “鬯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者,酒味之畅达也。 “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三酒指的是人们饮的酒,五齐是祭祀用酒。所以,所谓事者,方有事于糟漉;所谓昔者,熟之可以久;所谓清者,澄之可以饮。
“凡酒修酌。”此酒为人饮,所以注意修治。
3.关于青铜器的诗句
青铜器中的乐器,属于乐器中的打击乐器,有钟(编钟)铃、钲、铙、镈、句鑃、錞于、铜鼓这几种分别解释一下
最早出现的是青铜铃,在二里头夏代墓葬中已有出土,现存最早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例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红铜铸就的铜铃,盛行于商到西周中期,西周以后逐渐演变为马具的一部分。
其次出现的就是铜铙,他与其后出现的钲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也就是说商代出现的铙到西周时期演变为钲,铜铙是原始乐器木铙的金属化,中国最早的现存文物是商代中期(武丁时期)妇好墓中的随葬品,通常以3枚一组的方式出现,形制为合瓦状,有点像口朝上的钟,演奏方式为手执敲击(下部安装木柄)这种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是当时商代宫廷主力乐器,西周时期逐渐被钲取代。
钲 可视为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时间不会晚于西周中期,但出土实物年代较晚为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出土,属于军乐两用器,古书上说鸣金收兵,这里的鸣金就是敲击铜钲,钲中国南北流行的时间有差别,北方在西周到春秋中期比较流行,南方楚系地区则延续到战国末期。
镈、钟这两者相近,具体介绍也比较多,不详细介绍了,商代末期出现,流行于周代,极盛期为春秋到战国早期。西汉以后基本衰落。
青铜句鑃: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狭长,使用时口朝上,手持铎柄, 以槌敲击。存世句鑃铭文中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内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乐器,属于铜铙的又一种变体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
青铜錞于:军中乐器,《国语·晋语》:“战以錞于、丁宁,敬其民也。”又《周礼·他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所见实物形如圆筒,上大下小,与文献记载一致。錞于顶上有钮,且以虎钮为多,西周中期出现,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
铜鼓:《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可知鼓常用于乐舞、宴会及战争中。商周时期鼓多木质。目前发现的铜鼓属于商代,仅有两面:一面流落日本;另一面是1977年在湖北崇阳新出土的。两鼓的主要特征是横置的两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现在见到的大量铜鼓出于我国西南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鼓呈圆形,均为单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构成,在鼓腰常附有环耳,鼓面常装饰浮雕人和动物,鼓身和鼓面还饰有各种图案的纹饰,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