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等待的诗句
李白 三五七言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曹植 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忆江南》(很经典的一首)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唐·温庭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明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晏畿道《鹧鸪天》)
佚名 击鼓《诗经.邶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梧桐影 吕岩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梁启超 台湾竹枝词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徐干 室思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2.有关等待的古代诗句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36386135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2000年高考语文一道诗词鉴赏题。其中一问是问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选择了悠闲,然而答案却是焦急,到现在我还是不服,前几天想起来,就和一个网友讨论,他的答案也是焦急。
一般来讲,有约不来,是会焦急的,但我总觉得诗中的感情不是这样,所以想讨论一下。
相信我们都有一个经验,约好的人迟到了四五分钟,一个半个小时,我们会很急,但等的人真是迟到了两三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我们反而不急了(当然,前提是我们没有急事)。
从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有什么急事(很可能只是约客下棋),如果有的话,恐怕他也没心情一直等,只怕早就跑去找人了。另外,诗人也没有在雨地里淋着,他是在舒服的家了等着。
环境对人的心情也很重要,春景如此美丽,家家雨,处处蛙,自然会冲淡人的焦急心理,会让人慢慢平静。
而且对于客的不来,诗人是应该有心理准备的,因为这是梅雨季节。
孟浩然有一首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蔓径。也是等人不到,何等潇洒;又有雪夜访戴,至戴门而不入,只是为一种心情;还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也没有为访园的目的没达到而埋怨,依然自得其乐。诗人总是有出乎常人的诗情。
网友说:”闲敲棋子落灯花”是很用力地敲,否则灯花不会落,正说明了焦急。而我认为灯花落不是因为敲的,而是长时间的燃烧的结果。如果灯是刚刚点燃,就是把棋盘敲烂了,灯花也不会落,而长时间的燃烧后,轻轻一敲,灯花就落了。若说灯花落是因为用力敲,那不是“闲敲”也不是表明焦急,而是发脾气:他妈的,怎么还不来!
“闲敲”有人认为是因为无聊,我却觉得是悠闲,听着窗外的雨声蛙鸣,无意间拿着棋子轻敲,“来不来都已一样”等待成了理由,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在这静夜中独坐。
有约不来,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等待?
3.关于等候的诗词和作品注释
【作者】:胡夫人
【 题 】:采桑子
与君别后愁无限,永远团圞,间阻多方。水远山遥寸断肠。终朝等候郎音耗,捱过春光。烟水茫茫。梅子青青又待黄。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作者】:李处全
【 题 】:相见欢
【内容】:
新凉襟袂冷然。乍晴天。风送谁家羌管、月便娟。云散尽,秋空碧,玉钩悬。洗耳时听三弄、等团圆。
【作者】:利登
【 题 】:绿头鸭
【内容】:
晚春天。柳丝初透晴烟。黯离怀、绿房深处,艳游曾记当年。衬龙绡、亭亭玉树,步鸯褥、窄窄金莲。烧蜜调蜂,翦花挑蝶,香云微湿绿弯鬟。嬉游困,倚郎私语,还爱抚郎肩。共携手,海棠院左,翡翠帘边。恨无情、锦笼鹦鹉,等闲轻语花前。昔相怜、关山咫尺,今相望、咫尺关山。是妾心阑,是郎意懒,是郎无分妾无缘。都休问、金枝云里,何日跨金鸾。深盟在,香囊暗解,终值双鸳。
作者】:刘辰翁
【 题 】:清平乐
【内容】:
君词为寿。绝妙孙辛妇。但恨杯无露添酒。空等待梅花久。喜君白首还玄。人间合信天缘。如此相从至老,我亦何倦馀年。
【作者】:毛滂
【 题 】:虞美人
【内容】:
百花赶定东君去。知与花何处。阳春但更买花栽。留住蜂儿蝶子、等君来。翠轻绿嫩庭阴好。醉便眠芳草。春波如酒不曾空。谁见东堂日日、自春风。
4.励志 对未来的期待的古诗 及赏析
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期待未来的励志古诗。
【出处】《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赏析】李白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扩展资料
1、《行路难·其一》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行路难·其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5.求一等待为主题的古诗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而优美的节操,这坚贞的爱情,难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么?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6.励志 对未来的期待的古诗 及赏析
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期待未来的励志古诗。
【出处】《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赏析】李白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扩展资料 1、《行路难·其一》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行路难·其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7.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渭城在长安附近。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
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
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
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
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
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
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 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
8.关于雨的诗句以及赏析 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