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迁的关于左迁诗歌
关于左迁,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左迁,其实是被贬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而对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龄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也是用七绝写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诗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并不因为飞来横祸而稍加改变.李白作为他的朋友,在听说了王昌龄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他,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之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的开篇并不单纯是描写李白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颇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风韵,“杨花”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历来就有一种叫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更给人一种凄凉哀怨的联想.子规就是杜鹃.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而且,这杨花已经“落尽”,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简直是惨不忍睹了.为什么诗人会面对暮春如此伤感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是个中原因.李白是因为听说了王昌龄被贬官,古时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龄早已动身,此时多半已经在奔赴贬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蛮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总称.诗的前半首只说看见杨花落尽,只说听见子规啼血,只说想像王昌龄颠沛流离在湘西的荒山恶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情已见.在前面的铺垫之后,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县西,位于黔阳,即王昌龄贬所龙标县的西面偏南.朋友被贬到地老天荒之处,无法相从,唯有将满腔的愁思,与天上的明月,托付给西风,寄给“天涯沦落人”了.愁心,是李白对朋友被贬的同情与担心,理应寄去,可以给落难的友人以安慰,可是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李白没有明说,这给王昌龄和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是代表李白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吧,因为自古以来,不论是圆月还是初月,都是文人笔下怀远思亲的象征.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自不必说,而在李白之前的,有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李白是想请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呀.不管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我知道你心如明月,志行高节;也不管我身处何方,月亮在照见我的同时,也可以照见你.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这首小诗也成为李白赤子心肠的最好例证.。
3.关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是后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
赏析
左迁:眨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徵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注释
[1] 五溪: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贵州东。
[2]夜郎:唐代县名。贞观五年(631)设置,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龙标应在夜郎东,诗称“夜郎西”,恐系押韵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