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礼”诗句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
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
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
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2. 关于酒礼的诗句
拟醉
酒魔已伏患如何,欲破牢城子夜歌。
夺路蹒跚星转动,扶身夭矫树婆娑。
花丛睡足犹嫌晚,梗物胸销剩未多。
醉国真同人世隔,美人玉手不须摩。
1.王翰·凉 州 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王维·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3.苏 轼·新酿桂酒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4.范成大、南宋淳熙年间·东楼锁江两重客(公元1126---1193年)
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客。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
5.秋瑾·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6.宗臣过采石怀李白
阊阖天门夜不关,酒星何事谪人间?为君五斗金茎露,醉杀江南千万山。
7.醉酒歌
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饮尽刘伶愧。对月邀饮嫦娥伴,一江愁绪酒中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千百杯。醉卧桌头君莫笑,几人能解酒深味?
8.李贺·诰歌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疤,神血末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除。
3. 古时合卺礼文
据说“合卺礼”始于周代,是古代婚礼的一个重要仪式,类似现在的“交杯酒”。卺(jin,三声)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匏瓜剖分为二,象征夫妻原为二体,而又以线连柄,则象征由婚礼把俩人连成一体,故先分而为二,后合二为一。
新婚夫妻一同进酒,为什么要用卺作爵盛酒呢?因卺味苦而酒亦苦,饮了卺中苦酒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象征着夫妻二人如同此卺一样,合而为一,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经》),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
到了宋代,破卺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礼仪也就被改为“饮交杯酒”。
“合卺”和饮交杯酒都离不开彩线,也就是用红或绿的丝绳绾成同心结系于卺柄或杯足。此后,由这条丝绳衍变出“拴线”仪式。此俗大概起源于唐代,由此习俗产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俗语。如今,红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让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所以,拴线被称之为“牵红”、“红绿牵巾”。
请采纳
4. 描写婚礼的诗句
原发布者:李鹏亚
结婚古诗词【篇一:结婚古诗词】千禧年结千年缘,百年身伴百年眠。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有哪些适合用来祝福结婚的诗句语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结婚祝福诗句以及,供大家阅读。古代结婚祝福诗句一、皓月描来双影雁,寒霜映出并头梅。二、春暖花朝彩鸾对箅,风和月丽红杏添妆。方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槐荫连枝百年启瑞,荷开并蒂五世征祥。三、才高鹦鹉赋,春暖凤凰楼。四、比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边理枝。五、杯交玉液飞鹦鹉,乐奏瑶池舞凤凰。六、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七、琴韵谱成同梦语,灯花笑对含羞人。八、林苑一隅秀牡丹,国色无言暗香传,民兄愉悦喜意涟。张灯结彩闹新婚,齐聚亲朋笑开颜,景色炫美更空前。九、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紫箫吹月翔丹凤,翠袖临风舞彩鸾。十、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十一、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十二、银镜台前人似玉,金莺枕侧语如花。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文窗绣户垂帘幕,银烛金杯映翠眉。十三、祥云绕屋宇,喜气盈门庭。十四、堂开蓬莱景,人醉武陵春。十五、似梦明眸剪秋水,有志丈夫立人魁。还当共挑人生担,无垠恩爱总轮回。十六、笙箫奏凤凰,鼓乐迎佳宾。十七、国庆到,喜庆到,阵阵果飘香,国庆盈盈新婚闹,十一黄金周对对新人把婚结,十一黄金周全家出游乐融融,短信祝福忙也来送到,轻轻的问候国
5. 关于“礼”字的诗句有哪些
1.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2.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
3.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唐代:杜甫《百忧集行》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4.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5.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6.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7.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先秦:佚名《周颂·丰年》
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8.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9.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10.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唐代:王绩《赠程处士》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6. 关于“礼”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佚名《周颂·丰年》
2、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杜甫《忆昔二首》
3、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佚名《十月之交》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6、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苏洵《六国论》
7、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8、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9、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10、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7. 关于礼仪的诗句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书信集》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奥维:《名人名言录》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教育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