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不学习的诗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出自哪里
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出自中国教育家陈鹤琴之口。陈鹤琴是何人?考虑到某些读者对此人陌生,先对其进行简介: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892年3月5日出生。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6岁丧父,8岁入私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3. 顺口溜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据我了解,这句话经常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反感。
查查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讨论、辩论、争论很有不少。反对者认为,这句话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只是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
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不少优秀教师用实践证实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
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
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很多优秀教师写的教育日记、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就是这样不断探索的轨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
教育管理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所有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
4.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法不当的老师 是苏联哪个教育家的名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5. 怎样看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虽不知陈老先生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但近年来围绕此语的争论一直不断。 作为理想教育主义者的陈老先生说此话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将此话理解为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那其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现在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在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随之而来的各种法也相继诞生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生有了法的保护,说话、做事也理直气壮了,上课不听讲,不可以罚站的;作业完不成,不可以扣留的;逃学旷课不可以开除的;批评学生不可以严厉的。
如果老师做得不好,批评过火了,要求太严了,学生会拿法律保护自己了;老师留作业了,学生就说要减负呀。
当今的学生处在经济社会,竞争时代,他们面对的是挑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怎么适应社会呢?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也在钻教育的空子,拿着法律当作他们的保护伞,来遮掩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关注社会,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他们在温室中成长。
生活的道路哪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能经历风雨吗?他们能担起社会的重任吗? 我不是否定现在的教育,也不是反对关注学生的个性,孔子两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也认为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做人的准则。但是面对现在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能畏惧,“小树不砍掉旁支,怎么能成栋梁材?”我感觉学生、孩子也同此理,他们在成长中,由于阅历浅,分辨能力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有了错误,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知善恶明事理懂美丑辨是非。
所以说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说法不妥,学生也有各种水平的,也存在着各种差异,教育教学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甚至把责任都推给老师,这样势必对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对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副作用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求最好的解决的办法,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办好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适应社会的新型公民。
以下是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发表一下我看看法。 1、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 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为何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职。一句“没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2、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些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诠释和处理,变成他们各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后,结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为艺术品。
不能不说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3、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 如果不考虑说话背景及特定条件,单就这一句话进行逻辑分析,其逻辑错误也是十分明显的。
逻辑推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命题的大前提(真)正确,小前提才能(真)正确。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大前提本身就不“真”,其结论未必“真”?因为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推理,可进一步推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管不好的国家,只有不会管的**”。
其推理能否成立,自不待言。 4、“好”的标准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
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那在广泛实施选拔性考试的今天就产生不了“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决定了始终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算不上“会教”的老师,因为他“三。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