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随州有关的故事和诗文
李白与随州有关的诗作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并序(节选)
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徵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於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欧阳修与随州
周郊彻楚炯,旧相拥新旌,
路昔青山在,人今白首行。
问农穿稻野,侯节见梅英,
膘组人稀识,偏应邸吏惊。
这是同治八年编修的《随州志·艺文上》中的一首诗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散文革新运动领导人物欧阳修。
欧阳修,祖籍庐陵(今江西永丰),其父欧阳观于景德四年任绵州(今四川绵阳)军事推官,这年6月21日,欧阳修在绵州出生。大中祥符三年,欧阳观病卒于泰州(今江苏泰州)军事判官任上,终年59岁。年方29岁的郑氏携年仅4岁的儿子欧阳修到随州投靠欧阳观的弟弟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审判官)长达25年,他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欧阳晔的为人给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她常用芦杆当笔,在地上写字以教其子,“荻画学书”的典故即出于此。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17岁的欧阳修在随州应试未中,两年后再试,又未取。22岁时,欧阳修随汉阳军胥偃到京师,次年赴国子监应试,获第一名,赴国学解试,又获第一。天圣四年,24岁的欧阳修自随州荐或礼部应试,再获第一。经过御试旋即进士入第,授将仕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随州生活了18年,可以说随州是欧阳修成名成家的摇篮,他在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从4岁到22岁,这是人生成长的最难忘的时间段。对于欧阳修来说,使其终身难忘的就是随州城南的李氏东园。李氏乐园是其好友李晓辅的花园。他在《李秀才东园记》中写道:……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欧阳修22岁离开随州,20年后到随州探望其叔父欧阳晔,故有机会再次到李氏东园故地重游。老友相逢,感慨万千,回返京师洛阳时,他便写了这流传千古的《李氏东园记》,以表达对随州的眷恋之情。他深情地说:“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2. 形容湖北的诗句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随州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
原文:《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天门 茶圣陆羽赞美故乡天门 【六羡歌】. 〖唐〗 陆羽.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代诗人皮日休赞美故乡天门《送从弟皮崇归复州》 羡尔优游正少年,竟陵烟月似吴天。
车螯近岸无妨取, 舴艋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 唐代诗人皮日休赞美故乡天门《天门夕照》 落霞如绮绚晴空,坐对天门欲下舂。
十里孤峰层汉碧,数村残照半江红。 荒城市螟人归牧,远浦沙明水宿鸿。
回首长安何处是,崔峨宫阙五云中。 据《天门县志》记载,文学泉系晋代支遁和尚开凿,因水质优良,深受历代茶人推崇。
宋代王禹 曾专程来天门品尝井泉,并赋七绝一首,诗曰:" 石封青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 留照先生一片心"。
诗中既表白了对陆羽怀念;同时,对陆羽研究茶事作出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但陆羽身后,西塔寺与文学泉长久湮没,直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由于旱灾掘塘取水,才发现了井址和书有"文学"的断碑,证实井址所在,才恢复胜迹。
在井泉附近,还建了陆羽亭。可惜到1935年大水冲于前,又为日寇战火毁于后。
1957年重建后又遭"文革"破坏。1981年再次重建至今。
在重建的陆羽亭内立有一块石碑,正面镌刻"文学泉"三字,背面题有"品茶真迹"四字。永远留照人间。
应城 李白游历江南时,曾隐居汤池,赋得《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留千古,留下“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诗篇佳句。 江陵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荆门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了《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篇。
襄阳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李白是孟浩然的崇拜者,他曾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到襄阳多次,与孟浩然携手共游襄阳山水。在襄阳留下十数首诗歌: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江成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襄阳曲四首》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襄阳曲四首》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岘山怀古》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襄阳人,他在《登襄阳城.》诗中写到: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孟浩然是山水派诗人,又是襄阳人,他写襄阳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五十余首,现摘录几首,看看他笔下的襄阳山水,是不是更有韵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山》 楼台远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登安养城楼.》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来一攀跻。《登望楚山最高顶》 黄州 著名词人苏东坡在黄州东坡赤壁写下不朽名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唐诗三百首里面关于湖北的诗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塞下曲·其一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其二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回答者: 在春天逃走 - 经理 四级 2-14 12:28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子夜四时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四时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长干行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
4. 诗词在线解释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译为: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5. 送灵澈上人诗句意思
注释
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3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2-4]
4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4]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随州的诗句及解释